第15章 四大部洲本源论(3/3)
事,自然化生,如露珠凝于荷叶。
北洲之民,深谙水性至柔而至坚之妙理。
有隐士名“玄冥”,居冰峰之巅,凿玄冰为庐。
常观弱水回旋,冰雪消长,默坐忘言数十载。
忽一日启目,作《冰鉴》之篇:“水避高而趋下,无形而随器,天下之至柔也;然滴水可穿石,洪涛能覆舟,亦天下之至刚也。
人心如水,遇寒则凝为智,遇隘则蓄为力,遇深渊则静照万象。
”洲人传诵其言,虽处酷寒绝域,心志愈坚,于寂静中观照宇宙。
洲中虽无佛法流布,然其民行止暗合大道。
不蓄私财,取用随缘,冰窟雪洞,皆为居所;不事耕织,渴饮冰泉,饥餐雪莲,寒暑不侵。
见弱水而不惊,临深渊而无惧,视生死如昼夜交替。
昔有外洲访客,见郁单越人于暴风雪中安然趺坐,身覆厚雪而气息如春,惊问其故。
答曰:“心若止水,外寒安侵?形似冰雪,终归澄净。
”北洲之民,以此柔韧之性,寂照之智,于四大部洲之极北,成就一片不为尘染之净土,虽处坎陷之位,实为智慧深藏之渊府也。
四洲分野:法界缘起之镜
四大部洲,既因四大冲突、巨灵舍身而裂土成形,更由三界众生业力共感,心识幻化而成。
地水火风,外显为山河大地,内化则为众生之“坚、暖、湿、动”四性,亦对应“受、想、行、识”四蕴流转。
东洲木德仁厚,显众生本具之慈悲;南洲火德精进,彰凡夫造业之勇猛;西洲金德贞固,示福报累积之安稳;北洲水德柔韧,喻烦恼淡薄之清净。
此四洲特性,实乃十方法界共业所感之镜像。
昔佛陀于菩提树下,证悟缘起性空。
其观四大部洲,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洞悉无遗。
佛告文殊师利:“四洲分野,非巨灵神力所造,亦非天尊意志所成,乃众生同分妄见,循业发现耳。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南洲多争,因贪嗔炽盛;北洲少诤,缘我执轻微。
东洲仁寿,由慈心所感;西洲富足,乃布施之果。
此皆同业相感,如磁石引针,非有实方所。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譬如南赡部洲,众生贪着五欲,嗔恚斗诤,故感得山海险峻,寒暑骤变,福薄障深。
然正因此苦,反成逆增上缘,激发向道之心。
昔有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求达摩安心之法。
达摩云:“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顿悟。
此等大修行人,正是于南洲烦恼烈焰中,淬炼出智慧金刚。
故佛赞南洲为“堪忍”之地,非指忍苦,实谓于此堪能修行证道也!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四大部洲之山川人物、苦乐升沉,无非众生共业别业交织之图景。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者,地水火风也,本自性空;唯心所现之四洲万象,亦如梦幻泡影。
然迷者见洲隔海,悟者知海融洲。
是知巨灵之裂地,实乃众生执念之显化;四洲之殊相,恰是心性不同面向之投射。
若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东洲之慈、南洲之勇、西洲之贞、北洲之净,何尝不共聚当人一念?四大本空,洲从何立?三际十方,不离方寸。
此即“四洲分野”示现于世之最胜深义,如标月之指,导归真际。
结语:妙高融摄
巍巍乎妙高山王,卓然中立,上接三十三天,下镇四大部洲。
日月循山腰旋转,照临四土;银河自峰顶倾泻,环绕周流。
此山乃地之枢纽,亦为法性之象征。
登临绝顶,则见四洲如莲瓣浮于湛蓝咸海,虽有方位之别,咸海之水实一味无差。
东洲之青、南洲之赤、西洲之白、北洲之玄,四色交融于海中,复归本然之澄澈。
嗟乎!众生迷惘,执四洲方位为实有,生彼此爱憎;诸佛圆融,观十方刹土如镜像,起同体大悲。
今述四洲本源,非为增地理之知,实欲揭“境由心现,业感缘起”之至理。
愿见闻者,知南洲火宅原是菩提道场,北洲冰雪可作般若坛城。
即此娑婆,即是净土;离心之外,别无部洲。
万象森罗,不出一心之变现;佛国魔疆,皆由三业所感召。
果能悟此,则步步妙高峰顶,念念香水海中,四洲即一洲,一洲摄四洲,复归于未判鸿蒙前之本来面目矣!
喜欢古风故事集请大家收藏:()古风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