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神仙十三(2/3)
提着新鲜的鱼鲊回来了。
母亲饭还没吃完,见状惊疑道:“你这是从哪里买来的?”他老实回答:“便县的集市上。
”母亲顿时生了气:“便县离此地有一百二十里!道路险阻,你怎能片刻往返?定是骗我!”说着便要拿家法教训他。
苏仙公连忙跪下说:“母亲息怒。
孩儿买鲊时,正遇见舅舅也在市集,他还对我说,明日要来家中探望。
请您耐心等到舅舅来了,一问便知真假……”
后来,苏仙公得道仙去。
据说他离去前,曾在楼板上用瓜留下漆书般的字迹,大意是:城郭依旧,人事已非,待到三百甲子一轮回,我自当归来。
我是苏君,为何要试图用弹弓射我呢?(此句似有典故残缺)因此,后世修道的人,每到甲子日,还会到苏仙公故居焚香礼拜。
关于他的事迹,另有一说流传。
他名叫苏耽,也是桂阳人,年少时便以极致的孝行闻名。
有一次,母亲想喝鱼羹,苏耽便出门前往湘州市集购买。
那地方离家一千四百里,他却能转眼即回。
他的叔父恰好在州府为吏,在市集上见到了苏耽,十分惊讶,便写了封信让苏耽捎回家中。
家人接到信后,都感到难以置信。
后来,苏耽告诉母亲,自己命中注定要成仙,即将远离,无法再在身边侍奉。
他留下了两个盘子给家中,嘱咐说:“母亲若需要食物,就敲敲小盘;若需要钱帛,就敲敲大盘。
所需之物立刻便会出现。
”乡邻们觉得这事太过神奇,报告了官府。
官府派人来查验盘子,里面空无一物,但苏耽的母亲使用时,却无不灵验,仿佛有神明相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苏耽即将离去之前,他曾预言:“今年将有大疫,死者会将近一半。
但只要我们家中这口井的水,饮之便可无恙。
”后来疫情果然爆发,情况一如他所言,而饮用他家井水的人家,都平安吉祥。
苏耽的母亲活到一百多岁才无疾而终。
她离世时,山上传来许多人的哭声,直到三年丧期满,哭声才停止。
当地的百姓感激、怀念苏氏母子的德行与神医,便为他们立了祠堂,世代纪念。
苏仙公(又)
桂阳郡的乡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孝与善的古老传说。
很久以前,有个孩子叫苏耽,人们后来尊称他为苏仙公。
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守着郡城东北角几间简陋的屋舍,相依为命。
家徒四壁,全靠母亲缝补洗衣和他给人家帮佣放牛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清苦,苏耽却出奇地懂事、孝顺。
他从不抱怨饭菜粗淡,衣衫破旧。
乡间道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他却安之若素,仿佛脚下不是烂泥而是坦途。
他的温和与坚韧,乡邻们都看在眼里,都说这孩子虽贫,却有一颗仁孝的金子般的心。
他最常做的活计是放牛。
奇怪的是,牛儿到了他手里,就变得格外温顺。
他不用鞭子,也不高声吆喝,只是安静地坐在山坡上,看着牛儿在近处悠闲地吃草。
日落时分,他起身往回走,牛群便自动跟上,井然有序。
别的孩子放牧,牛儿不是跑得不见踪影,就是践踏了别家的禾苗,让人焦头烂额。
孩子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苏耽,苏耽,你有什么诀窍吗?为什么牛这么听你的话?”
苏耽看着小伙伴们,眼神清澈而略带一丝超乎年龄的沉静,他轻轻摇头:“没什么诀窍,大概……是它们愿意吧。
”有时,孩子们会看见他骑着一头健壮的鹿,穿行在山林之间,身影飘逸,仿佛与这山林融为一体,更觉得他神秘不凡。
一年春夏之交,母亲染了些小恙,精神不振,吃饭时更是没有胃口。
苏耽心里着急,变着法儿想让母亲多吃一点。
这天,母亲看着桌上简单的菜蔬,叹了口气说:“孩儿,要是有些鱼鲊佐饭就好了,嘴里也能有点滋味。
唉,等过些日子,你得了空,去集市上看看能否买些回来。
”
苏耽看着母亲消瘦的脸庞,心中一动,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涌上心头。
他应道:“母亲稍待,孩儿这就去买。
”
说完,他顺手将吃饭用的竹筷往碗里的米饭中一插,仿佛做个标记,随即拿起放在墙角的几枚铜钱,快步走了出去。
母亲刚想嘱咐他路上小心,莫要急着赶路,却听得门扉轻响,儿子已经提着一条用荷叶包好的、鲜嫩的鱼鲊走了进来,身上连一丝尘土、一点汗迹都无。
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带着水汽的鱼鲊,难以置信:“这……你这是从哪儿买来的?怎会如此之快?”
苏耽将鱼鲊放在桌上,平静地回答:“便县的市集上。
”
“便县?”母亲的声音陡然提高,“儿啊,你莫要哄骗为娘!便县离此地上百里路,山高水远,道路艰难,你就是插上翅膀,也不可能这么快回来!你老实说,是不是在附近哪里拿的?或是……用了什么不正当的法子?”母亲越说越急,越说越气,伸手就要去拿放在门后的竹杖。
苏耽连忙跪倒在地,拉住母亲的衣角,恳切地说:“母亲,孩儿怎敢欺瞒?我确实是在便县市集买的。
付钱时,还遇见了舅舅,他正在市集采买货物。
他还对我说,家中事务已毕,明日便动身来探望我们,叫我们不必挂念。
您若不信,等明日舅舅来了,一问便知。
”
见他说得如此确凿,神情坦然,母亲的怒气稍歇,但心中的疑惑却更深了。
她看着儿子,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似乎从某个时刻起,身上就笼罩了一层她看不透的迷雾。
此事过后不久,苏耽的行为愈发显得不同寻常。
他时常望着远山出神,有时会对母亲说些奇怪的话,诸如“尘缘”“仙道”之类。
母亲只当他是孩子话,并未深想。
终于有一天,苏耽整理好衣冠,来到母亲面前,郑重地行了大礼,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母亲,孩儿……孩儿受天命感召,需离家远赴仙山,不能再常伴母亲左右,晨昏定省了。
恕孩儿不孝!”
母亲闻言,如遭雷击,泪如雨下,紧紧抓住儿子的手:“我儿,你胡说什么!你要去哪里?你让为娘一个人怎么活?”
苏耽心中亦是万般不舍,但他知道命数已定,无法更改。
他强忍悲痛,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两个陶盘,一大小,色泽古朴。
他将盘子放在母亲手中,叮嘱道:“母亲勿忧。
孩儿虽身在远方,亦当时刻感念母亲。
这两个盘子留给您。
日后您若缺少食物,只需轻轻敲记这小盘;若需钱帛衣物,便敲记这大盘。
您所需要的东西,自然会出现在面前。
如此,孩儿虽不能亲身侍奉,也能稍尽孝心,请您千万保重身体。
”
他又领着母亲走到院中的水井边,神色凝重地说:“另外,孩儿预感到,明年开春,郡中恐有大疫流行,死者恐将过半。
但请母亲记住,无论如何,只要饮用我们家这口井的水,便可安然无恙。
您也务必将此话转告乡邻,让他们早做提防。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交代完这一切,苏耽又对母亲拜了三拜,然后转身,一步步向屋后的高山走去。
他的身影渐渐融入云雾之中,终于消失不见。
母亲倚门远望,泪水长流,只觉得心如刀割。
苏耽离去后,母亲孤寂度日,思念成疾。
一日,她试着按照儿子的嘱咐,轻轻敲了敲那个小盘,心中默想着需要一些米粮。
话音刚落,那小盘中竟真的缓缓涌出了白花花的大米,足够她吃上好几天。
她又惊又喜,又试了试大盘,心中想着需要些钱买盐布,果然,几串铜钱便出现在盘中。
自此,母亲的生活虽孤清,却不再匮乏。
乡邻们知道了这件奇事,一开始是好奇,后来便有些风言风语,甚至有人报告了官府,怀疑苏母用了什么妖法。
官府派了差役前来查验,将那两个盘子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又敲又打,却始终是空无一物,只得讪讪而去。
然而盘子到了苏母手中,却依然灵验如初。
人们这才渐渐相信,这是苏耽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留下的护母之法。
第二年春天,苏耽的预言果然应验了。
一场可怕的瘟疫在桂阳郡蔓延开来,家家有丧,户户举哀,情况凄惨。
苏母记着儿子的话,不仅自己坚持饮用井水,还奔走告知相熟的邻里。
起初有人不信,但眼见着饮用苏家井水的人家果真躲过了瘟疫,而其他人家则难以幸免,于是纷纷前来取水。
这口看似平常的井,成了那个黑暗时期里一方百姓的救命源泉。
苏家及其亲友,也因此得以保全,阖门安泰。
苏母在儿子的庇佑和乡亲们的感念中,平安康乐地生活,一直活到一百多岁,才无疾而终,面容安详如同睡去。
在她去世那天,许多人都听见屋后那座高耸入云的山上,传来了许多人的哭声,那哭声悲切而又充满敬意,仿佛在送别一位伟大的母亲。
这哭声持续了许久,直到三年丧期过后,才渐渐平息。
桂阳的百姓们,为了铭记苏耽的至孝和拯救乡里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