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神仙十三(3/3)
也为了感念苏母养育了如此优秀的儿子,大家自发筹集钱物,在苏家故宅附近为他母子修建了一座祠堂,四时祭祀,香火不绝。
那口救命的井,也被称为“苏仙井”,清水长流,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关于仁孝、信义与神迹的古老故事。
这个故事,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它告诉我们,至诚的孝心,能够感天动地,创造奇迹。
苏耽的仁孝,不仅温暖了母亲的晚年,更在危难时刻庇护了一方乡邻。
真正的“道”,或许并非遥不可及的仙术,而是根植于日常的善良、责任与爱。
这份源自心底的纯孝与仁爱,本身就是一种最温暖、最强大的力量,能够穿越时空,滋养后世,成为我们民族血脉中不朽的传承。
心存善念,力行孝道,这便是凡人所能触及的、最真实的“仙缘”。
4、漆筒仁术
太原尹公度晚年腰间总悬十来个漆竹筒,走起路来沙沙轻响。
乡人只知他是通晓天象的先生,却不知筒中丹药能避乱世刀兵。
黄巾乱起时,他取朱砂丸分赠邻舍,佩者箭矢近身则偏斜。
更奇在大疫之年,他指甲挑些药粉抹人门楣,那户便似有清气屏障,咳喘之声尽绝。
弟子黄理居陆浑山中,虎患噬人。
尹轨教他斫木为柱,分埋茅屋五里外四方。
符印盖下当夜,山民窥见吊睛白额虎巡至柱旁,忽如撞上无形高墙,长啸折返。
自此虎踪绝不入五里界内。
某日见孝子伏棺痛哭,知是贫不能葬。
尹轨取铅片呵起书符,投入火盆。
青烟散尽,灰烬里竟卧着白花花十两纹银!孝子捧银的手直颤:“这……这铅……”
“铅还是铅。
”尹轨指他心口,“是你孝心化了它。
”
最惊心在洛阳城头。
他夜观星象,忽掷筒中丹药入井。
次日叛军破城,满街横尸,唯饮过此井水者虽伤不死。
血光里有人见他解下空筒排置街心,箭雨掠过时,竹筒嗡嗡震响如蜂房,流矢尽数钉入筒中。
临终那夜,尹轨召弟子至庭中。
漆竹筒一一解开,倒出的非药非丹,却是干涸的血痂、生锈的箭镞、虎须与鸟羽。
“此皆世间苦难所化。
”他笑抚筒壁,“今当尽还天地。
”扬袖间竹筒腾空,噼啪裂作万千翠竹拔地而起,枝叶间垂挂露珠落地成药。
那竹海涛声百里可闻,病者闻之则愈。
原来他腰间竹筒从不曾封盖——瘟疫兵戈、虎啸乌啼,皆化作筒底簌簌轻尘。
所谓仙丹灵符,不过是仁者以天地为炉,炼人间苦痛作续命的香。
5、紫石心焰
会稽才子介象弃了锦绣文章,独入东山修道。
渐渐显出些神异:茅草尖上煮鸡,草茎焦黑鸡却皮黄肉嫩;手指村东头,整里炊烟不起,鸡犬三日哑然;拂袖扫过集市,满街人如被钉在座上。
闻说《五丹经》可通天道,他踏遍九州无果,遂入深山苦思。
倦极卧于青石,忽觉额间湿热——猛虎正伸舌轻舐!介象睁眼笑道:“若是天神遣你护我,便卧下;若是山精试我胆魄,速去。
”虎耳抖动,长尾扫过山岩,隐入林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复行至幽谷,见满地紫石润如葡萄,莹莹生光。
俯拾两枚怀揣,谷中忽涌寒雾障目,只得折返。
转身却撞见彩衣少女立松树下,十五六岁模样,霞帔缀着星月纹样。
“求仙姑赐长生方。
”介象伏地恳请。
少女指尖忽燃起青焰:“长生火在此,你拿得走么?”介象解衣兜火,火焰却穿透布帛落地不熄。
少女轻笑点他心口:“五内即是丹炉。
”扬手掷来那两枚紫石。
紫石入手滚烫,竟化入掌心。
介象归途试术,指涧水成美酒,化顽石作羊羔。
夜宿破庙,取枯草编作灯芯,以指为烛——灯火摇曳中,紫石在皮肉下发出搏动红光。
某日吴王试其能,锁于丹室三日。
侍卫开门时,介象正以指为笔,在青烟上画鹤。
墨鹤振翅穿墙,直飞云霄。
王惊问奥妙,介象解衣示胸——心口处紫斑如焰,隐透药香:“《五丹经》不在竹帛,在柴米呼吸间。
”
后逢大旱,介象登坛祈雨。
咒未毕,忽自解衣襟。
众人惊呼:那心口紫斑已裂,绽出红莲状火苗!火舌舔舐旱云,惊雷裂空,暴雨倾盆而下。
待雨霁,坛上唯余灰烬如莲座,中有两枚紫石圆润如初。
原来猛虎所舐,是点醒他灵台方寸;紫石入心,要烧尽尘俗妄念。
世人求丹炉火候,不知真火在心头——焚尽我执时,瓢饮粒米皆成金丹。
6、白伞仙缘
桂阳少年成武丁十三岁便身长七尺,在县衙当差。
他寡言疏淡,旁人笑他痴愚,却不知他胸中自有丘壑。
这日奉命赴京归来,途经长沙已暮色四合。
驿馆客满,只得露宿野柿树下。
半梦间忽闻树梢人语:“明早去长沙卖药。
”晨光熹微中,但见两只白鹤振翅入云。
成武丁心念一动,急赴市集,果见二白衣人擎素伞徐行。
他拦路作揖:“请先生用饭。
”二人默然食毕便走,成武丁紧随数里。
白衣人回身笑问:“所求何事?”少年伏地:“仆闻先生怀济世术,愿侍左右。
”伞下相视一笑,玉匣中取出一卷素帛,赫然现着“成武丁”三字金纹。
“君当为地仙。
”二丸赤丹入喉,霎时天地澄明——他能辨百鸟私语,见草木经络如观掌纹。
归乡后任府吏。
某日乌鸦绕梁疾呼:“大火!大火!”成武丁夺门而出,片刻背回八十老妪。
火舌舔上屋檐时,邻舍方惊觉。
又见县衙梁柱蚁穴密布,谨言修缮。
府君嗤笑:“稚子妄言!”三日后暴雨倾盆,公堂轰然坍塌,唯他站立处片瓦未伤。
一日忽掷笔叹道:“仙缘已至。
”解下佩刀布履交与同僚:“烦告家人收存。
”言毕倒地气绝。
棺木入土时,送葬队伍忽闻骡鸣彻天——武昌冈上,青衫人跨骡西去,身影没入云霞。
家人想起佩刀布履,开棺却不见尸身,唯七尺青竹杖横陈棺中。
杖身犹带体温,刀履无踪。
府君令掘坟查验,坟茔早空,唯见竹根穿透棺底,直扎黄泉。
乡人遂称武昌冈为骡冈。
采药人说雾浓时,能见白伞双影立冈上,风里送来药香。
更有樵夫赌咒:某年山洪暴发,见青竹杖横架断崖,踏杖过涧者,足下恶浪立化清波。
原来那素伞遮的不是风雨,是点化痴人的天机;青竹替了形骸,正因真仙风骨原就如竹——虚怀可纳万仞云,劲节能架滔天浪。
7、星坠青囊
晋明帝单骑潜入姑熟城时,王敦正与郭璞对坐分鹿。
烛火噼啪,王敦忽掷盏:“你我共谋大事,何故沉默?”郭璞凝望窗棂外紫微垣星群,但见帝星清光大盛,群星拱卫如铁甲。
他缓缓道:“方才见日月精灵、五岳神只皆列阵护驾,王师此去,恐犯天威。
”
王敦拍案而起,刀鞘撞得杯盘乱颤。
郭璞闭目,袖中蓍草自行排列——凶卦已成。
他心知此劫难逃,却仍昂首入狱。
铁窗透月,郭璞竟在草席推演起星辰轨迹。
狱卒惊见:他指尖血书于墙,字迹化作青鸟穿石而出,衔来纸笔丹砂。
三载着成《青囊书》,墨迹间星斗流转,狱室夜夜生辉。
行刑日大雪漫卷。
王敦亲临刑场:“尚能卜自身否?”郭璞仰天而笑:“臣命尽今日午时。
”忽解下囚衣:“请赐布袍。
”袍刚加身,刽子手鬼头刀已至颈前。
血溅三尺之际,异象陡生——刑场槐树轰然倒塌,压死监斩官;郭璞怀中《青囊书》化作青烟直冲霄汉。
更奇在尸身入土时,建康城中百姓俱见一只青鸟绕梁三匝,投入秦淮河心,水面浮出郭璞亲笔绝句:
星斗藏襟终成谶,青囊焚尽见天心
当年他助王导营建建康城,曾埋九鼎于玄武湖底。
后逢大旱,湖底鼎纹竟浮出水面,依其纹路开渠引水,枯城复得甘霖。
农人夜半常见青衫客立渠畔,拂晓唯见蓍草沾露。
占尽天机者,终为信义赴死;青囊焚时,星斗方落回人间。
原来通天彻地的奥义,不在窥破命数,而在明知不可为时,整一整衣冠慨然前行——那天机最深处的微光,原是人心中不灭的操守。
8、月谶孤灯
晋时安定郡的尹思,元康五年上元夜忽命幼子:“去,看月中可有异象?”童子扒着窗棂惊呼:“有蓑衣人佩剑立着,怕要发大水!”尹思闭目掐算:“不是水……是乱兵将至。
”孩子不解:“阿爹怎知?”“那剑实为长矛,月影藏杀伐气。
”他抚着儿头顶轻叹,“大乱三十年,方得小安。
”
是年秋,胡骑果然踏碎北地月光。
血火延烧处,尹家窗棂总映着那夜父子并立的剪影。
三十载乱世浮沉,尹思白发垂肩时,幼子已殁于兵燹。
临终夜忽指月笑叹:“矛锈了。
”当夜叛军哗变自溃,烽火渐熄。
能窥天机者,终要眼睁睁看预言碾过至亲骨肉;月轮阴晴可测,人间劫数无解。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