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关键组件逐一突破(1/3)
何强站在核心实验室的无尘区,巨大的屏幕上,“科技神体”V1.0那复杂到令人窒息的三维结构图静静悬浮。
7.1%的综合风险,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他头顶。
“一口吃不成胖子,玩脱了就直接GG。
”何强喃喃自语,指尖轻敲桌面,瞳孔中倒映着屏幕上闪烁的数据流。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决心已定。
“系统,分步实施。
优先级最高:神经元接口。
其次:能量核心V1.5。
然后:液态金属骨骼。
其余模块并行推进。
”
“指令确认。
优化分步制造与测试流程。
”系统的声音平静而冰冷,与何强此刻紧绷的神经形成鲜明对比。
神经元接口,毫无疑问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最烫手的山芋。
这玩意儿直接关系到他能不能真正“驾驭”这具未来的躯壳,而不是变成一堆昂贵零件的囚徒。
核心实验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
分子束外延设备低沉地嗡鸣,何强穿着全套防护服,小心翼翼地操控机械臂,在原子级别上“编织”着碳纳米管阵列。
汗水顺着额头滑落,他甚至不敢眨眼,生怕一丝微小的颤抖毁掉数小时的努力。
这种比头发丝还细万倍的材料,既要保证极致的导电性,又要具备高度的生物兼容性,不能引起排异反应。
每一次参数微调,都牵动着“天枢”海量的运算力进行模拟。
“妈的,这玩意儿比绣花还精细。
”何强骂骂咧咧,手上的动作却稳如磐石。
与此同时,“天枢”系统内的一个独立分区,专门负责训练一个高度复杂的AI模型。
它的任务只有一个:学习、理解、翻译人类的神经信号。
将何强脑子里那些模糊的“想法”转化成冰冷的机器指令,再把传感器收集到的海量数据“翻译”成大脑能够理解的感知。
屏幕上数据如瀑布般流淌:“信号编译算法V2.7模拟测试开始……”“皮层电位捕捉精度98.1%……”“指令转化延迟1.5毫秒……”
一串串数据刷过屏幕,何强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
这不单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哲学——思想如何转化为代码?感知如何被模拟?
“如果接口失败,最好的结果是瘫痪,最坏的结果是…”何强不敢继续想下去,双手在键盘上飞速敲击,调整着参数模型。
为了在植入前尽可能降低风险,何强秘密制造了一个简陋的外部测试装置——一个布满微型传感器、看起来有点像游戏头盔的头环。
深夜,实验室只有仪器的指示灯在闪烁。
何强戴上头环,集中精神。
荧蓝色的光映在他的脸上,勾勒出一张因熬夜而憔悴却又坚毅的面容。
“系统,尝试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