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根基初立与暗涌浮动(1/2)
获得了县令李崇道的默许,林川的行动有了些许官方背书,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他深知,官府的点头远不等于民间的接纳,权力的缝隙间往往藏着更多的暗礁。
回到破庙,林川并未大肆宣扬县衙之行的结果,而是更专注于夯实眼前的基础。
番薯的种植面积在流民群体内部稳步扩大,但当他尝试向邻近村庄的农户推广时,遇到了真正的阻力。
第一个难题来自根深蒂固的观念。
王家村的宿老王老栓,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种地好手,也是对“祖宗法度”最固执的扞卫者。
当林川带着几捆健壮的薯秧上门时,王老栓蹲在田埂上,眼皮都没抬一下,吧嗒着旱烟袋:
“后生,你的好意心领了。
咱庄稼人,伺候的是五谷杂粮,敬的是土地爷。
这海外来的物件,名儿都带着股海腥气,种下去,怕坏了地力,冲了风水,来年麦子不长,你担待得起吗?”
他周围几个同样年纪的老农也纷纷附和,言语间充满了对未知事物的排斥和恐惧。
林川没有硬辩,他知道,对于这些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空谈道理无用。
他留下薯秧,只说:“王爷爷,这几株您就当个稀奇物件,种在院角看看,不收粮,不占地,若长得不好,我绝不再提。
”这是迂回的策略,让事实本身去说话。
第二个难题,来自流民群体内部的微妙变化。
随着番薯试种成功和林川声望的提高,投奔破庙的流民越来越多,成分也复杂起来。
其中不乏一些偷奸耍滑、或是习惯了依附强者的懒汉。
如何公平地分配日益紧张的资源(尤其是种子和开垦出的有限土地),如何建立秩序,杜绝“搭便车”现象,成了摆在林川面前的新课题。
一次,负责分发薯秧的石头与一个新来的流民发生了争执,那人想多领份额去换酒喝,被石头拒绝后便撒泼打滚,诬陷石头中饱私囊。
场面一时混乱。
林川闻讯赶来,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让王姓少年当众念诵并解释他与几位长者草拟的几条简单规约:按劳力贡献分配、禁止偷盗欺诈、纠纷由众人公议等。
“规矩立在这里,对事不对人。
”林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想留下,就得守这里的规矩。
觉得不公,可以离开,我赠三日口粮。
”最终,那个闹事者在众人鄙夷的目光中讪讪离去。
这次事件,非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