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立卷(1/2)
郭巡检的“观风”离去,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涟漪过后,留下的是更深沉的审慎。
官府的默许是一种认可,更像是一把悬顶的利剑,提醒着林川,他们的一切行为都被置于更严格的审视之下。
“登记造册,报县衙备案。
”郭巡检临走时留下的这句话,成了联盟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并非简单的应付,在林川看来,这是一次将自身规范化、清晰化的绝佳机会。
吴秀才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他被委任为“册房”主管,在王姓少年和丫丫等几个识字少年的协助下,开始了繁琐却意义重大的人口田亩普查登记工作。
他们制作了简单的表格,逐户询问登记:户主、家庭成员、年龄、性别、技能特长、垦荒亩数、地块方位、种植作物……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一些老辈流民对“官府登记”心存恐惧,担心这是加税抽丁的前兆,支支吾吾,甚至隐瞒人口。
王老栓、周文远等人便以身作则,率先详细登记,并耐心解释:“这是给咱们自己立个明白账!以后分粮、派工、甚至娃娃们说亲,都有个依据,免得扯皮!官府那边,有林小子去周旋,咱们只管把家底亮清楚,心里踏实!”
渐渐地,看到登记后生活照旧,甚至因为信息清晰,分配物资、调解纠纷更加公平高效,人们的疑虑才慢慢打消。
当第一本粗糙但条目清晰的《流民屯户丁产册》编纂完成时,意味着这群乌合之众,在法理和事实上,开始向一个具备清晰社会结构的正式聚落转变。
与此同时,林川借“备案”之名,开始系统地整理和编纂联盟的内部规章。
他将之前零散的“乡约”、各管事的职责、巡逻守则、甚至红薯种植和食品加工的要领,分门别类,由吴秀才用相对规范的文言进行润色誊抄,形成了一卷《流民屯自治约法及诸事规程》。
这本“法典”虽然简陋,却是集体意志和生存智慧的结晶,为未来的管理提供了文本依据。
技术的积累也在默默进行。
张五的铁匠铺在尝试打造更多铁质农具的同时,对火铳的改良从未停止。
虽然受限于材料和工艺,无法大规模制造带膛线的铳管,但他根据林川的提示,在药池、击发机构上做了些小改进,提高了哑火率和安全性。
李窑工则不断试验不同的粘土配方和烧制温度,陶器的质量逐渐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