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黑衣策论,龙蛇起陆(下)(1/3)
“五曰:造势于野,收拢民心!”道衍的目光转向窗外沉沉的雨夜,“欲成大事,名正言顺四字,重逾千钧。
殿下归藩后,当广施仁政于北地!减免税赋,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约束王府属官,不得侵扰地方!同时,须使北平府成为天下流民、灾民之乐土!此其一,收燕赵民心,夯实根基。
其二,殿下当暗中资助落魄文人、说书艺人,使其游走于市井乡野之间。
故事内容,”道衍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当围绕‘真龙潜渊’、‘天命在北’、‘藩屏靖难’而展开!不必直言殿下之名,只需令此等‘天命所归’、‘贤王在野’之舆论,如同野草,在民间悄然滋生蔓延!待他日烽烟起,此等流言,便是殿下‘奉天靖难’最有力的背书!此乃润物无声,积毁销骨!”
舆论!民心!朱棣心中剧震。
这超越时代的灵魂深知意识形态的力量!这“造势于野”,简直是提前数百年发动了一场无形的宣传战!
“六曰:示敌以弱,骄其心志!”道衍的声音带着一种洞悉人性的冷酷,“秦王监国,其性刚愎。
齐王、周王等,亦非善与之辈。
殿下归藩后,当自污其名!可故意纵容王府属官做出几件‘贪墨’、‘跋扈’之事,令其‘恰好’传入南京。
或上书言北地军务,故意夸大蒙元威胁,渲染边关危殆,甚至‘不慎’丢失一两座无关紧要的堡寨!令朝廷,令秦王,皆以为殿下因太子之死而消沉颓废,或只顾经营自己一亩三分地,已无大志,不足为虑!使其骄纵,使其懈怠!骄兵,必败!”
自污!示弱!朱棣眼中精光闪烁。
此乃麻痹强敌、争取时间的绝妙阳谋!
“七曰:静待天时,一击必杀!”道衍的声音陡然变得凝重而锐利,如同即将离弦的箭矢,“以上六策,皆为蓄力。
而最终发难之时机,至关重要!贫僧夜观天象,紫微晦暗,帝星飘摇。
陛下…龙体恐难久安。
然此非唯一契机。
殿下须密切注视南京动向,尤其是——储位归属!”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朱棣,“若陛下立皇孙允炆为储,以其年幼,主少国疑,朝堂必生动荡,此乃天赐良机!若陛下立年长亲王…则需静待其出错,或待陛下…驾崩之后,新君立足未稳之时!此机稍纵即逝,非大智慧、大定力、大决断者不可把握!殿下当如潜渊之龙,静伏于九地之下;待风雷激荡,则腾跃于九天之上!不出手则已,出手…必是雷霆万钧,直捣黄龙!”
储位!新君!驾崩!这三个词如同三道惊雷,在朱棣耳边炸响!道衍竟已将目光投向了父皇的身后!这份深谋远虑,这份洞察天机的冷酷,让朱棣浑身汗毛倒竖,却又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
“八曰:合纵连横,分化诸藩!”道衍的声音恢复了那种冰冷的计算感,“天下藩王,非止殿下一人。
宁王权,拥朵颜三卫之精骑,其志不小;谷王橞,镇守宣府重镇…殿下切不可使其尽数倒向朝廷!当以兄弟之情、共御强藩(朝廷)之名,或诱之以利,或慑之以威,暗中结盟!至少,要使其在殿下起兵之时,保持中立,或作壁上观!尤其宁王,其兵锋甚锐,若能得其助力,或使其按兵不动,则朝廷断一臂膀!此乃远交近攻,孤立中枢!”
藩王联盟!朱棣心中豁然开朗。
单凭北平一隅对抗整个朝廷,无异于以卵击石。
若能分化瓦解,拉拢部分藩王,尤其是掌握精兵的宁王,局面将大为不同!
“九曰:速战速决,直取中枢!”道衍的声音陡然变得急促而充满杀伐之气,“殿下若起兵,当效仿昔日汉高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故智!明面上,可遣一偏师,佯攻山东或山西,吸引朝廷主力。
暗地里,集结所有精锐,尤其朵颜铁骑,出居庸,过保定,经真定,长驱直入,直扑南京!沿途坚城,能绕则绕,能降则降,绝不恋战!目标只有一个——应天府!此乃擒贼先擒王!只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南京,控制中枢,则天下传檄可定!若迁延日久,陷入僵持,朝廷可调集天下之兵,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