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颍川才俊,悄然来投(1/3)
河内的新政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
屯田的炊烟、医署的药香、讲武堂的诵读声,交织成一曲生机勃勃的乐章。
这一日,袁绍正在翻阅荀攸呈上的屯田进度简报,对短期内开垦出的荒地数量颇为满意。
荀攸并未即刻离去,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封以火漆密封的帛书,恭敬地置于案上。
“明公,此乃攸族叔荀谌,自颍川遣心腹送来的密信,请明公过目。
”
“颍川?”袁绍目光一凝,放下竹简。
颍川荀氏,乃天下士族翘楚,荀谌更是其族中俊杰。
他小心拆开火漆,展信细读。
信中,荀谌言辞恳切,先是对袁绍毅然脱离洛阳虎穴、于河内励精图治之举表示钦佩,随后笔锋一转,提及颍川如今因距洛阳太近,颇受董卓势力威胁,士人惶惶不安,多有北上避祸、另觅明主之意。
“谌知本初公志在天下,求贤若渴。
今有同郡才俊郭图郭公则、辛评仲治,皆颖悟博达之士,素怀大志,见河内新政,心向往之,有意前来相投,探问明公之意……”
读罢,袁绍将帛书轻轻放在案上,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陷入沉思。
郭图、辛评,他太熟悉这两个名字了。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他们确是袁绍的重要谋臣,但也因其间的派系之争与某些不当谏言,对袁绍集团的败亡负有一定责任。
尤其是郭图,机敏善辩却难免有些务虚骄矜。
“公达,你对此二人,观感如何?”袁绍没有直接表态,反而先问荀攸。
他想知道,在这个时空,这位顶尖谋士对同乡的看法。
荀攸沉吟片刻,答道:“回明公,郭公则才华横溢,机变百出,尤擅言辞纵横;辛仲治心思缜密,精于实务,尤擅权衡利弊。
二人皆乃颍川俊彦,才具是有的。
”他顿了顿,话锋微转,“然,公则性傲,需以才德服之;仲治谨慎,需以诚义动之。
若能善加引导,皆可为臂助。
”
评价可谓中肯。
袁绍点了点头,心中已有计较。
历史上的教训固然要引以为戒,但也不能因噎废食。
如今他麾下,荀攸长于战略奇谋,许攸精于战术诡计,正需要郭图这般擅长外交辞令、辛评这般精于内政权衡的人才来补充。
关键在于,他能否驾驭得住,能否让这些骄傲的颍川才俊,真正为己所用。
“善!”袁绍抚掌,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颍川才俊来投,乃求之不得之事。
烦请公达即刻修书回复友若(荀谌字),绍在河内,虚席以待郭、辛二位先生!并请转告,颍川士人,凡愿北上者,绍皆扫榻相迎!”
他不仅要接纳郭图、辛评,更要借此机会,向整个颍川士人集团释放出最强烈的招揽信号。
人才,是争霸天下最核心的资源。
数日后,两辆风尘仆仆的马车在暮色中驶入怀县。
郭图与辛评,皆是三十岁左右的年纪,郭图面容清雅,眼神灵动,自带一股挥洒自如的气度;辛平则显得更为沉静,目光内敛,举止稳重。
袁绍给予了极高的礼遇,亲自在郡守府门前相迎,当晚便设下私宴,仅有荀攸、许攸作陪。
宴席不算奢华,但菜肴精致,酒是温过的,气氛融洽。
几轮酒过后,话题自然引向了天下大势。
郭图放下酒杯,目光直视袁绍,言语间带着一丝士族特有的考校意味:“久闻本初公大名,今日得见,幸何如之。
然图有一事不明,敢请明公解惑。
董卓窃据京师,势大滔天,关东诸侯各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