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颍川才俊,悄然来投(2/3)
思,明公据河内一隅,将何以自处?又将何以待天下?”
这话问得直接,甚至有些尖锐。
席间瞬间安静下来,许攸眉头微皱,荀攸则平静饮酒,静观其变。
袁绍知道,正戏开始了。
他微微一笑,不答反问:“公则可知,董卓之势,何以在短时间内看似无可匹敌?”
郭图略一思索:“挟天子以令诸侯,握西凉之精兵,此其二。
”
“然也,亦仅此而已。
”袁绍语气淡然,却带着一种洞悉本质的自信,“然其暴虐无道,废立由心,屠戮大臣,奸淫宫眷,已失天下士民之心。
西凉铁骑虽悍,然孤军深入,远离根基,如无根浮萍。
其势如烈火,然烈火烹油,岂能长久?”
他站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声音渐沉:“至于关东诸侯,公路(袁术)据南阳,富庶而气狭;曹孟德在陈留,志大而力微;韩文节(韩馥)坐拥冀州,却暗弱无能;公孙伯圭(公孙瓒)虎视幽州,然刚愎自用……诸公皆一时豪杰,然或困于地利,或囿于心胸,或失于决断。
”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炬,扫过郭图、辛评:“故,绍何以自处?当据河内、取冀州,整合河北之力!河北之地,民风劲悍,钱粮广盛,带甲百万。
得河北,便可南向以争天下!绍何以待天下?当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聚天下忠义之士,待董卓恶贯满盈、众叛亲离之时,挥师西进,匡扶汉室!”
这一番分析,高屋建瓴,将董卓的外强中干与关东诸侯的弱点剖析得淋漓尽致,更指明了清晰无比的战略路径——立足河北,席卷天下。
其气魄之大,眼光之准,令郭图与辛评不由得动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辛评忍不住追问:“明公志在河北,然冀州牧韩馥,名分早定,明公欲取之,将以何名?”
“名?”袁绍朗声一笑,带着几分不屑,更有几分掌控一切的从容,“韩文节怯懦无能,不能守土安民。
今公孙瓒觊觎于北,董卓胁迫于西,冀州士民惶惶不可终日。
若其主动让贤,请绍入主冀州,以安境保民,此名,苟否?”
郭图、辛评闻言,眼中皆闪过惊异之色。
他们原以为袁绍或要强攻,或要巧取,却没想到是“逼其让位”这一招。
此计若成,不仅兵不血刃,更能占据绝对的道德制高点!
袁绍看着二人神色,知他们已被说动大半,便趁热打铁,抛出了更具体的理念:“诸位,乱世用重典,治国需良策。
绍非守成之辈,亦非唯血统论者。
吾用人,唯才德是举;吾治民,唯公平是求。
河内新政,便是尝试。
他日若得冀州,当广开学路,使寒门有晋身之阶;整饬吏治,使豪强守国家之法;强兵富国,使百姓享太平之福!此方为根本之道!”
这番话,彻底击碎了郭图、辛评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与矜持。
他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出身名门的贵族,而是一个胸怀天下、见识超群、拥有清晰政治蓝图和务实手段的雄主!
郭图与辛评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撼与决断。
两人同时离席,整理衣冠,对着袁绍,深深一揖。
郭图语气前所未有的郑重:“明公之志,图已知之。
然图仍有三问,若明公能解我心中之惑,图愿倾心相随,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至死不渝!”
“公则但问无妨。
”袁绍坦然受礼,气度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