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风暴初起与绝望的忠谏(3/3)
,齐桓公的眼神恍惚了一下,似乎想起了那位算无遗策的仲父曾经的告诫。
但就在这时,竖貂和易牙慌忙走进来,跪倒在地。
“君上明鉴!”竖貂哭诉道,“鲍司徒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长公子一心为国,日夜操劳军务,巡防宫禁正是其职责所在,怎就成了谋逆?鲍司徒一再诋毁长公子,离间君上父子之情,其心……其心叵测啊!”易牙也叩头道:“臣等侍奉君上,唯知尽心尽力,天地可鉴!鲍司徒此言,实乃欲陷君上于不义,使朝堂动荡,莫非……莫非是想为太子扫清障碍,行伊尹、霍光之事乎?”
恶人先告状,倒打一耙。
齐桓公看着跪在地上的几个臣子,只觉得头痛欲裂,心烦意乱。
他既觉得鲍叔牙说得严重,又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和近侍会背叛自己,更害怕面对那可怕的后果。
最终,疲惫和昏聩压倒了一切。
他无力地挥挥手,闭上眼睛:“够了……都不要再说了……寡人累了,要休息了……退下,都退下吧……”
“君上!”鲍叔牙发出一声近乎绝望的呼喊。
但齐桓公已经转过身去,不再理会。
竖貂和易牙交换了一个得意的眼神,起身“搀扶”起几乎瘫软的鲍叔牙,半强迫地将他“请”出了寝殿。
殿门在鲍叔牙身后缓缓关闭,隔绝了内外的光线,也仿佛彻底隔绝了这位老臣最后的希望。
他站在殿外,阳光刺眼,他却只觉得浑身冰冷。
他知道,最后的路,已经被堵死了。
齐国的天命,似乎真的走到了尽头。
鲍叔牙悲愤离宫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公子无亏耳中。
他闻言只是冷笑一声:“迂腐老朽,不识时务!”鲍叔牙此次失败的进谏,不仅未能动摇桓公,反而让公子无亏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父亲的软弱和昏聩,也让他彻底放下了最后一丝顾忌。
他加紧了行动。
一方面,继续以“防御楚军”为名,调集更多周边城邑的军队向临淄靠拢,进一步挤压鲍叔牙和太子的活动空间。
另一方面,他派出的密使与楚国的秘密渠道沟通更加频繁。
楚国的“承诺”像毒药一样滋养着他的野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在楚国郢都,令尹子文正在向楚成王汇报最新情报。
“大王,鲍叔牙闯宫失败,齐侯昏聩如故。
公子无亏已再无束缚。
临淄军队异动频繁,向内收缩,其意不在我,而在萧墙之内。
”楚成王抚掌大笑:“好!如此甚好!令尹之计,果然高明。
那我军下一步当如何?”子文躬身道:“继续后撤,甚至可散出谣言,称楚国境内蛮夷作乱,需大军回师平定。
让齐人彻底放心内斗。
同时,可令前线将领,若齐国内乱爆发,有公子前来求助,可许以空头承诺,必要时甚至可提供些许粮秣器械,助其兄弟相争,务使其内战规模扩大,时间延长,耗尽齐国最后一丝元气。
”
“善!”楚成王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待到齐国人困马乏,国不成国之时,便是寡人的车驾北上中原之日!”
与此同时,隰朋并未放弃。
宫内消息传出,他知事已不可为。
他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外部。
他修改了给宋、鲁两国的国书,言辞更加恳切,甚至暗示若宋国能出面主持公道,助太子昭稳固地位,未来齐国愿尊宋为盟主。
他将宝押在了宋襄公那并不可靠的“仁义”和野心之上。
使者再次秘密出发,驰向睢阳。
临淄城,夜幕降临,却无人能安眠。
公子无亏府邸灯火通明,谋划仍在继续;东宫孤灯如豆,鲍叔牙抚摸着剑鞘,面容枯槁却眼神决绝;隰朋在黑暗中望着星空,长叹不止;深宫之中,齐桓公在药力作用下沉沉睡去,或许正梦着葵丘会盟的万丈荣光。
那根绷紧的弦,终于发出了令人牙酸的断裂声。
第一滴血,即将溅落在齐国的朝堂之上。
风暴,已至。
喜欢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