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3/3)
乡入俗,一一调整适应,于是接过茶来喝了。
早有丫鬟又捧上漱口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
然后洗完手,又有人捧上茶来,这才是喝的茶。
贾母便说:“你们去吧,让我们自在地说话。
”
王夫人听了,连忙起身,又说了几句闲话,才带着李氏和熙凤离开了。
贾母接着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回答说:“刚读了《四书》。
”
黛玉又问姐妹们读了什么书,贾母说:“读的什么书啊,不过是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子罢了!”
话还没说完,外面就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一个丫鬟笑着走进来宣布:“宝玉来了!”
此时,黛玉心中正暗自嘀咕:“这个宝玉,不知道是个怎样懒惰、糊涂又顽皮的孩子?要是不见这个笨蛋也罢!”
正当她这么想时,丫鬟的话还没报完,宝玉已经走了进来。
他头戴一束发嵌宝的紫金冠,额头上勒着二龙抢珠图案的金抹额;身穿一件二色金线绣百蝶穿花的大红箭袖,腰束五彩丝线攒成的花结长穗宫绦;外面罩着一件石青色起花的八团倭缎排穗褂;脚踏一双青缎粉底的小朝靴。
他的面容宛如中秋之月般明亮,肤色如同春晓之花般娇嫩,鬓发如刀裁般整齐,眉毛如墨画般浓黑,脸颊像桃花瓣一样红润,眼睛则像秋天的湖水一样深邃。
即使发怒时也带着笑意,瞪眼看人时也满含深情。
脖子上挂着金螭璎珞,还有一根五色丝条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看,大吃一惊,心想:“好奇怪!好像在哪里见过,怎么这么眼熟!”
宝玉向贾母请了安后,贾母便吩咐他:“去见你娘吧!”
宝玉随即转身离去。
不一会儿回来时,已经换了装扮:头上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用红丝绳束着,汇集成一根大辫,黑得发亮,从头顶一直垂到发梢,上面串着四颗大珠,用金八宝作为坠角;身上穿着一件银红色撒花的半旧大袄,依然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件;下面露出半截松花撒花的绿绫裤腿,脚踏锦边弹墨袜和厚底大红鞋。
这样的装扮更显得他面色白皙如敷粉,嘴唇红润似施脂;眼神流转间充满深情,言语中常带笑意。
天生的风流倜傥全都体现在他的眉梢之间,一生的万种情思都凝聚在他的眼角。
从他的外貌来看,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但要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却并不容易。
后人有《西江月》二首词,用来形容宝玉极为贴切,其词写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大意为:无缘无故地自寻烦恼,找寻怨恨,有时表现得好像痴呆又似疯狂。
就算生就一副好相貌,肚子里却没有真才实学,只是草包一个。
对世俗事务一窍不通,愚笨又害怕读书学习。
行为偏僻古怪,性格倔强叛逆,哪管世人如何诽谤议论!身处富贵却不知珍惜享受,陷入贫穷又难以忍受困苦凄凉。
真是可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对国家、对家庭都没有指望。
论无能,他是天下第一;说不肖,古往今来无人能比。
告诫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千万不要学这个人的样子!
贾母于是笑着说:“外头的客人还没见,你就先脱了衣裳,还不快去见见你妹妹!”
宝玉早已注意到多了一个姐妹,心中断定这便是林姑妈的女儿,连忙上前行礼。
相互见过礼后,各自归座。
宝玉细细端详她的模样,发现她与众人不同:两道眉毛仿佛轻烟缭绕,似蹙非蹙;一双眼睛仿佛含露,似喜非喜。
愁容生于脸颊两侧的酒窝之中,娇弱之态尽显一身病态。
泪光闪烁,喘息微微。
安静时,如同娇艳的花朵映照水面;走动时,宛如柔弱的柳枝随风摇曳。
心思比古人比干还要细腻几分,病态之美更胜西施三分。
宝玉看罢,笑着说:“这个妹妹,我仿佛曾经见过。
”
贾母笑道:“这又是胡说了!你又哪里见过她?”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真正见过,但看着她觉得面善,心里就当是旧相识,今天权当是久别重逢,也未尝不可。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能如此,你们就更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了她一番,问道:“妹妹可读过书?”
黛玉回答说:“不曾正经读过多少书,只上过一年学,勉强认识几个字。
”
宝玉又问:“妹妹的大名是哪两个字?”
黛玉便告诉了他。
宝玉又问是否有表字,黛玉说:“没有。
”
宝玉笑道:“那我给妹妹送一个妙字吧,‘颦颦’二字极好!”
探春好奇地问:“这话从何说起?”
宝玉回答:“《古今人物通考》这本书上提到,西方有一种石头叫黛,可以用来代替画眉的墨。
而且林妹妹的眉头总是微微蹙着,用这两个字给她取名,岂不是两全其美!”
探春笑道:“只怕这又是你瞎编的吧。
”
宝玉也笑了:“除了《四书》之外,编的东西多了去了,怎么偏偏就说我一个人是瞎编的?”
接着他又问黛玉:“你也有玉吗?”
众人都不明白他这话的意思。
黛玉心里琢磨,可能是因为他有玉,所以问我是否也有。
于是回答道:“我没有那个。
想必那玉是件稀世珍宝,怎么可能人人都有!”
宝玉一听这话,立刻像发了疯一样,摘下玉就狠狠地摔在地上,骂道:“什么稀罕东西,连人的高低贵贱都不分,还说什么通灵不通灵!我也不要这破烂玩意儿了!”
吓得众人一拥而上争着去捡玉。
贾母急忙搂住宝玉说:“孽障啊!你生气要打要骂都行,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满脸泪痕地哭着说:“家里的姐姐妹妹们都没有玉,单单我有,我就觉得没意思。
如今来了这么一位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可见这不是什么好东西!”
贾母连忙哄他说:“你妹妹原本是有玉的,但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没办法,就把她的玉带走了。
一是为了全殉葬的礼节,尽你妹妹的孝心;二是让你姑妈的灵魂也能权当见到了女儿。
所以她只说没有,不愿自己炫耀。
你现在怎么能和她比?还是好好戴上吧,小心你娘知道了!”
说着,就从丫鬟手里接过玉,亲自给宝玉戴上。
宝玉听了这话,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计较了。
这时,奶妈前来询问林黛玉的住处安排。
贾母便说:“现在把宝玉搬出来,跟我一起住在套间的暖阁里,暂时把你林姑娘安顿在碧纱橱里。
等过了这个寒冬,到了春天再给他们另行收拾房间,重新安排。
”
宝玉说:“好祖母,我就在碧纱橱外面的床上挺好的,何必再搬动,闹得祖母不得安宁。
”
贾母想了想,说:“这样也好!”于是决定,每个人配一个奶妈和一个丫鬟来照顾,其余的人在外间值夜以备使唤。
与此同时,王熙凤已经吩咐人送来了一顶藕荷色的绣花帐子,以及几件锦被、缎褥之类的床上用品。
黛玉前来时,身边只带了两个人:一个是从小照顾她的奶妈王嬷嬷,另一个是自幼跟随她的小丫鬟,名叫雪雁,当时只有十岁。
贾母看到雪雁年纪尚小,还带着孩子的稚气,而王嬷嬷又非常年迈,料想这两个人对黛玉来说都不是特别得力顺手,于是就把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鬟,名叫鹦哥的,拨给了黛玉使唤。
此外,按照迎春等人的惯例,每人除了自幼的乳母外,还另有四位教导引领的嬷嬷。
除了贴身负责首饰、梳洗的两个丫鬟,还有五六个负责打扫房间、跑腿做事的小丫鬟。
这时,王嬷嬷和鹦哥正陪着黛玉在设有碧色纱帐的屋内。
而宝玉的乳母李嬷嬷,以及大丫鬟袭人,则陪侍在外屋的大床上。
原来,这个袭人原本是贾母身边的丫鬟,原来的名字叫珍珠。
贾母因为极其疼爱宝玉,担心宝玉身边的丫鬟不能尽心尽力地侍奉他,而袭人一向心地善良,工作勤勉尽责,深得贾母喜爱,于是贾母就把袭人指派给了宝玉。
宝玉因为知道她原本姓花,又曾在以前看过的诗句里见过“花气袭人”这样的句子,就向贾母禀明,给她改名为袭人。
袭人这个人也有几分痴情;在侍奉贾母的时候,心里眼里只有贾母一个人;现在跟了宝玉,心里眼里又只有宝玉一个人。
只是宝玉性情古怪,袭人常常劝谏他,宝玉却不听,这让袭人心里非常忧郁。
那天晚上,宝玉和李嬷嬷都已经睡下了。
袭人看到黛玉和鹦哥还没有休息,就自己卸了妆,悄悄地走了进来,笑着问:“姑娘怎么还没睡?”
黛玉连忙请她坐下:“姐姐请坐。
”袭人便在床沿上坐了下来。
鹦哥笑着说:“林姑娘正在这儿伤心,自己抹着眼泪说:‘今天刚到,就惹得你家少爷发了疯病,万一那块玉摔坏了,岂不是我的过错!’所以她就伤心起来,我好不容易才劝好了。
”
袭人说:“姑娘千万别这样,以后只怕还有比这更离奇可笑的事儿!要是为了他这种举动,你就多心伤感,那你可有得伤心了。
快别多想!”
黛玉说:“姐姐们说的话,我记着就是了。
只是那块玉到底是什么来历,上面还有字?”
袭人回答:“全家人都不知道它的来历,听说是在他出生时从嘴里掏出来的,上面还有个现成的孔。
我拿来给你看看就知道了。
”
黛玉连忙阻止:“算了!现在夜深了,明天再看不迟。
”大家又聊了一会儿,才各自去休息了。
第二天早晨,黛玉先去探望了贾母,随后前往王夫人住处。
恰巧王夫人正与熙凤一起拆看从金陵寄来的信件,同时,王夫人的兄嫂也派了两个媳妇前来传话。
黛玉虽然不清楚其中的具体情况,但探春等人已经了解,这是在讨论金陵城里居住的薛姨妈的儿子、也就是她们的姨表兄薛蟠,因为倚仗财富和权势,闹出了人命案,现在案子正由应天府审理。
最近,她们的舅舅王子腾得知了消息,所以派人前来通报这边,打算将薛蟠召回京城。
欲知后续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请大家收藏:()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