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钢火炼心(2/3)
握?”李头儿问出了最关键的技术难题。
“搅拌棒可用硬木为芯,外层覆以厚厚的耐火泥浆阴干烧制,或寻访石墨。
”凌云早已思考过,“炉子要大,炉壁要加厚,保温要好。
至于炉温……”他顿了顿,这是一个真正的难点。
这个时代没有高温计,老师傅全靠看火焰颜色和经验判断炉温,误差极大,是制约冶金质量的最大瓶颈。
凌云沉思片刻,忽然道:“取几种不同的金属来,铜、铅、锡、还有好铁。
”
虽然不解,李头儿还是很快找来了少许这些金属。
凌云将其分别放入小坩埚,置于一旁的炼铁小炉火中加热,眼睛死死盯着火焰和金属的变化。
“看,”他指着最先开始熔化的铅锡,“不同金属,熔点不同。
我们虽无法精确测知温度,但可知炉内温度是否达到了某种金属的熔点。
我们可以制作一些已知熔点的‘测温环’或‘测温锥’,放入炉中观测其软化弯曲程度,来大致判断炉温区间!”
这是古代陶瓷烧制和西方早期冶金中曾用过的方法,虽然粗糙,但比纯看火焰颜色要可靠得多!
郭衡眼中爆发出精光:“妙啊!以此法,便可大致将炉温分等!虽不精确,却远胜盲目!”
“正是!”凌云点头,“我们先易后难。
郭大人,请您立刻筹措建造新式炒钢炉所需物料,尤其是耐火粘土和石墨(或硬木)。
李师傅,请您挑选最得力的炉工和铁匠,我们先从改进炒钢法开始试起!同时,继续用现有铁料,尝试灌钢法,记录每一次的配比、加热时间、锻打次数和成品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天工院再次高速运转起来,这一次的目标直指工业的血液——钢铁。
建造新式炒钢炉并非易事。
巨大的炉体、复杂的水力传动搅拌机构、对耐火材料的苛刻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凌云几乎是寸步不离地守在工地,指挥着每一个细节。
他的腿伤因为长时间站立和行走,多次崩裂渗血,但他只是简单包扎一下,便又投入工作。
姚广孝又一次无声无息地出现在忙碌的工地上,他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远远看着那逐渐成型的、结构古怪的庞大炉体,看着凌云瘸着腿却目光炯炯地指挥若定,看着工匠们虽然疲惫却充满干劲的神情。
他捻着佛珠,默立良久,才悄然离去。
十几天后,第一座水力驱动搅拌棒的大型炒钢炉终于矗立起来。
与之配套的,还有一个巨大的、利用水力驱动的鼓风系统,为炉膛提供更充足的空气。
开炉试炼的日子到了。
炉膛内堆满了焦炭和破碎的生铁料。
所有参与此事的工匠都屏息凝神,如同等待一场神圣的仪式。
“点火!”随着凌云一声令下,炉火被点燃,鼓风水轮开始转动,巨大的风压将火焰吹得熊熊燃烧。
温度逐渐升高,铁料开始熔化,形成炽热的铁水。
“启动搅拌!”凌云下令。
水轮通过复杂的连杆和齿轮,带动那根巨大的、包裹着耐火泥的搅拌棒,缓缓沉入翻滚的铁水之中,然后开始以一种稳定而有力的节奏旋转、搅动!
场面极其震撼!炽热的铁花在搅拌下四处飞溅,如同绽放的死亡之花。
巨大的机械力取代了人力那吃力而不均匀的搅动,铁水剧烈翻腾,其中的碳元素与空气充分接触,迅速氧化脱碳。
老师傅们紧张地观察着火焰颜色,以及凌云特意放置在不同深度的几个陶土测温环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