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规矩之力(1/3)
姚广孝那句“规矩之力”的评价,如同一声磬音,穿透天工院的喧嚣,在凌云心头久久回荡。
这老和尚,果真看到了本质。
他所竭力推动的这一切——标准化、精确测量、流程控制、数据记录——其核心,正是试图为这个依赖经验和手感的世界,建立起一套冰冷而精确的“规矩”。
这套规矩,正在悄然改变着天工院,甚至开始向外渗透。
第一批按照“星火钢”标准规程培训合格的匠师,如同种子般,被选派至燕军控制下的其他重要匠坊。
他们带去的不仅是新的炼钢术,更是一整套全新的做事逻辑:按图施工、依规操作、记录数据、追究公差。
起初,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抵制和嘲笑,但当他们所在的工坊率先稳定地产出优质钢料,并因此获得嘉奖时,沉默的效益成为了最有力的说服工具。
与此同时,格物堂的影响力也在悄然扩大。
虽然正式学徒仍只有那精心遴选的二十人,但凌云应朱棣要求,不定期地在天工院内部开设“讲习班”,向所有匠户传授基础的算学、几何和制图知识。
自愿参加,但每次都是人头攒动。
甚至一些低阶军官和文吏,也闻讯偷偷跑来旁听。
知识的魅力,混合着改变命运的可能,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
那两个文人学徒,如今已成了凌云的得力助手,负责整理数据、编纂初步的教材。
他们发现自己过去所学的算学经义,竟能在这些“贱业”中找到如此生动而具体的应用,心态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从最初的羞赧变成了如今的热忱。
然而,凌云的目光,早已越过眼前的欣欣向荣,投向了那架沉默的简仪,投向了更遥远的星空。
动力的瓶颈,如同无形的枷锁,依旧牢牢锁着前进的脚步。
水力虽好,却受制于河流;风力飘忽;畜力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
若要真正突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必须找到一种更强大、更稳定、更不受地域限制的动力源。
他的脑海中,那幅蒸汽机的蓝图越来越清晰。
但“火汽之力”的实现,难度远超以往任何项目。
它不仅需要更精密的加工能力,更涉及密封、压力控制、热能转换等全新的领域,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他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继续夯实精密加工的基础,这是实现任何复杂机械的前提。
另一方面,开始进行蒸汽动力相关的基础研究和预研。
他将格物堂的学徒和部分核心工匠分成了更多小组。
一组,继续专攻轴承和传动机构的精密化,目标是将水力镗床和车床的精度再提升一个等级。
二组,开始研究密封材料。
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油脂、皮革、浸油麻绳、甚至尝试烧制特殊的粘土,测试它们在高温高压下的密封性能。
三组,则负责最基础的热力学研究。
他们建造了数个小型砖炉,设计了一种带有活动活塞的透明琉璃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烧制出几片勉强可用的),用来观察水沸腾产生蒸汽后推动活塞的现象,测量不同压力下蒸汽的体积和力量,记录数据。
这些实验在许多人看来,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