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规矩之力(2/3)
古怪”和“无用”了。
整天看着水烧开,摆弄些油乎乎的密封材料,能有什么用?但有了之前“星火钢”和精密加工的成功,质疑被压在了心底,更多的是好奇和期待。
凌云亲自指导第三组。
他并没有直接给出蒸汽机的图纸,而是引导学徒们自己去观察、去测量、去发现规律。
“看,水沸为汽,体积膨大千倍,力可顶起活塞。
”“然,汽遇冷则复凝为水,体积骤缩,筒内乃生真空,外界大气之力便将活塞压下。
”“一胀一缩,一推一吸,此力循环往复,岂非可代人力畜力?”
他用最浅显的语言,揭示着能量转换的核心原理。
学徒们看着那在琉璃筒中往复运动的活塞,眼中充满了惊奇和思索。
原来司空见惯的水火,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力量!
数据被一点点积累起来:多少水产生多少汽,产生多大的推力,冷凝需要多久……粗糙、不精确,但却是从零到一的突破。
然而,最大的困难很快浮现——压力。
简单的开放式实验无法产生足够的压力,推力有限。
而当他们尝试给琉璃筒加盖,制造一个密闭环境时,“砰”的一声脆响,第一台简陋的高压蒸汽装置毫无悬念地爆炸了。
飞溅的琉璃碎片和滚烫的蒸汽险些造成伤亡。
事故再次给了周铎余党攻讦的借口,风声悄然传出:“天工院又再行险,玩弄水火,恐酿大祸!”
就连马三宝都特意过来,隐晦地提醒凌云:“先生,王爷虽信重,然这水火无情,还是……稳妥为上。
”
压力之下,凌云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冷静。
爆炸证明了压力的存在和威力,也暴露了材料的不足和设计的缺陷。
“问题不在方向,而在方法与材料。
”他对惊魂未定的研究小组说道,“欲用此力,先须制之。
知其性,方可驭其力。
”
他调整了研究方向:一、材料组:全力攻关耐压材料。
尝试不同的铸铁配方、铸造工艺,设计小型耐压容器进行破坏性压力测试,寻找强度与韧性的平衡点。
二、结构组:研究压力容器的安全设计。
设计减压阀、安全栓等初步的安全装置(理念先行,制造极难)。
三、理论组:继续基础测量,但转向更低压力、更安全的范围,深入研究汽压与温度的关系,积累数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进程再次放缓,甚至看似陷入了僵局。
蒸汽机似乎遥不可及。
但凌云并不急躁。
他知道,这是必经的过程。
每一次爆炸,每一次失败,都在加深对“火汽之力”的理解,都在逼迫着材料学和压力工程学的进步。
就在这似乎陷入停滞的时刻,转机却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悄然来临。
这一日,那位负责研究密封材料的学徒,为了测试一种新型浸油皮革的密封性,需要对其施加均匀的压力。
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但总觉得压力不稳且难以量化。
苦恼之下,他突发奇想,找到了负责精密测量小组的同窗。
测量小组的学徒看着那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