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灵子假说》的诞生(2/3)
时候,而是需要将这些分散的线索,编织成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哪怕只是初步的理论框架的时候。
他需要回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些“幽灵”信号的载体,究竟是什么?
他重新调出所有七个信号的完整数据集,包括能量、时间、波形,以及它们之间那个神秘的长周期。
他开始尝试用已知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去套用。
中微子?不,中微子的相互作用截面太小,而且已知的中微子振荡或衰变模式无法产生这种特定的能谱结构和时间形态。
暗物质粒子?可能性存在,但常见的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模型预言信号与普通物质作用率极低,且通常不具备这种长周期特性。
某种未知的轴子或类轴子粒子?它们的性质或许更灵活,但同样难以解释那独特的、非瞬发的信号波形。
一个个假设被提出,又在他脑海中基于现有数据被迅速检验和排除。
已知的粒子家族图谱里,似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座位”留给这个神秘的“幽灵”。
时间在深度思考中飞速流逝。
窗(想象中的窗)外,实验室的“白天”已经来临,交接班的研究员们陆续到来,主控室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但陈醒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结界之中,对外界的动静充耳不闻,全部心神都沉浸在那个由数据和逻辑构成的思维迷宫里。
他意识到,或许不能局限于在现有粒子的框架内修修补补。
这个“幽灵”表现出的性质太过独特——它似乎能极其微弱地与探测器物质发生作用(否则不会被捕获),但这种作用又迥异于已知的任何相互作用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它拥有一个极其缓慢的内在周期,暗示其源头可能涉及宏观或宇观尺度的物理过程;它的能量释放方式(平滑缓变)更像是一种“态”的转变,而非粒子的产生或湮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个大胆的、近乎离经叛道的想法,开始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
如果……如果存在一种人类从未认知的、遍布宇宙的基本实体或场呢?
它不像光子那样传递电磁力,不像胶子那样传递强力,也不像希格斯粒子那样赋予质量。
它是一种更基本的存在,或许是构成空间本身的一种微观“基质”,或许是某种更高维物理在低维世界的投影。
它通常处于绝对的“基态”或“静默态”,与常规物质几乎不发生任何作用,因此迄今为止的所有实验都对它视而不见。
但在某些特定的、极其罕见的条件下——或许是受到某种未知的宇宙周期性过程调制,或许是它与特定能级的核能级发生了极其微弱的共振——它会从“静默态”被激发到某种“活跃态”,并在退激的过程中,释放出极其微小但特征独特的能量包,也就是被“曦和”探测器偶然捕捉到的这些“幽灵信号”。
这个想法让他感到一阵战栗。
如果成立,这将不仅仅是发现一种新粒子,而是可能打开一扇通往全新物理世界的大门,一个与现有粒子物理平行、却又更深层的基础层面。
他需要为这个假想中的基本实体命名。
他沉思片刻,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两个字——“灵子”。
“灵”,取其幽微难测、似有还无的特性,如同信号的本质;也暗合其可能涉及更深层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