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灵子假说》的诞生(3/3)
规律的“灵性”。
“子”,则遵循物理学传统,代表其作为一种基本实体的身份。
“灵子”(Lingon)。
一个全新的、假想中的基本物理概念,诞生于这地下两千四百米的寂静深处。
有了这个核心概念,他开始尝试构建一个最简化的“灵子假说”模型框架:
存在性假设:宇宙中存在一种名为“灵子”的基本场/实体,它是“灵子信号”的载体。
静默态与活跃态:灵子通常处于静默态,与常规物质相互作用截面近乎为零。
激发机制: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与宇宙尺度周期性过程或特定核能级共振有关),部分灵子可被激发至活跃态。
信号产生:活跃态灵子退激时,会释放特征能量(集中在E-742能区附近),并表现出独特的平滑缓变时间形态。
周期性:激发过程受到一个长周期(由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的调制,反映了其源头或驱动机制的周期性。
这个模型框架极其粗糙,充满了未知参数和待验证的假设。
但它成功地、统一地解释了所有已观察到的现象:信号的微弱性、独特的能谱和时间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神秘的时间规律。
陈醒知道,这只是一个起点,一个需要被大量后续实验和理论工作去填充、修正甚至可能推翻的初步构想。
但它提供了一个方向,一个将分散的珍珠串成项链的线索。
他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撰写一份全新的报告。
报告的标题,他慎重地键入:
《关于“曦和”探测器中异常信号及“灵子”假说的初步说明与论证》
在这份报告中,他首次系统地、完整地呈现了从第一个异常信号的发现,到周期性规律的探寻与验证,再到第七个信号的精准预测的全过程。
他详细列出了所有数据和分析方法,坦诚地指出了现有证据的局限性(如信噪比低、样本数量仍有限等)。
最后,他才谨慎地提出了“灵子”这一概念,并阐述了其作为解释当前所有现象的一种可能理论框架。
他反复修改措辞,确保每一个结论都有扎实的数据支撑,每一个推测都明确标注为“假说”。
他深知,这份报告一旦提交,将不再仅仅是项目组内部的讨论,它很可能会被送到更高层面的专家手中,接受最严厉的审视和批判。
当他最终点击“保存”按钮时,窗外(想象中的窗外)已是星斗满天。
地下实验室依旧恒温、恒湿,一片死寂。
但陈醒的心中,却仿佛有惊雷滚过。
他知道,自己可能刚刚推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门后是万丈光芒还是无尽深渊,他无从知晓。
但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灵子假说》,于此诞生。
它承载着一个年轻科学家在孤独与质疑中坚守的勇气,也承载着人类对宇宙认知边界发起又一次冲击的渴望。
他站起身,走到主控室巨大的全息投影前。
那片由中微子数据构成的星云依旧在缓缓旋转。
但现在,在陈醒的眼中,这片星云的背景深处,似乎多了一些更加隐秘、更加基础的“纹理”——那是他想象中的,“灵子”之海泛起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微小涟漪。
文明的认知,或许将因这微小的涟漪,而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
喜欢灵飞经:中微子纪元请大家收藏:()灵飞经:中微子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