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观想丹田,筑基始成(1/3)
清霄观的晨雾还未散尽,木质的回廊上凝着一层薄薄的露,踩上去能听见细微的“吱呀”声,混着远处松林里传来看守药圃的道童洒水的铜壶轻响,将这方天地衬得愈发静谧。
叶法善刚结束晨课的吐纳,指尖还残留着与朝露相触的微凉,就见智玄子的侍童捧着拂尘立在丹房门口,见他过来便躬身行礼:“叶师兄,师父在丹房候您。
”
叶法善整了整素色道袍的衣襟,指尖拂过腰间系着的桃木小剑——那是入门时师父所赠,据说能安神定惊。
自上月以真气助李涵疏通淤塞的经脉后,他总觉体内那股暖流愈发驯服,存思入境时,连窗外的虫鸣都仿佛隔了层琉璃罩,能清晰地“看”到气脉在四肢百骸间游走的轨迹,有时甚至能辨出哪条经脉在运行时略显微滞,需得刻意温养。
这般进境,连他自己都暗自诧异,此刻听闻师父召见,心下已隐隐有了些猜测。
丹房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香,是晒干的茯苓与陈艾混合的味道。
智玄子正背对着门口,立于一排紫檀木药柜前,手里拿着一枚铜质的药碾,细细研磨着什么。
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他银白的发须上镀了层柔光,连带着他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道袍,都显得格外庄重。
“师父。
”叶法善轻声行礼,目光落在药柜上贴着的泛黄标签上,“太乙救苦散”“凝神香”……这些名字他早已烂熟于心,却还是第一次在这般肃穆的氛围里,觉得每个字都透着沉甸甸的分量。
智玄子转过身,将药碾放在青石案上,案上还摆着一叠叠裁好的黄纸,几支狼毫笔浸在砚台边,墨香与药香交织,莫名让人安心。
他的目光落在叶法善脸上,那双总是带着温和笑意的眼睛,此刻竟多了几分凝重,仿佛有千钧重担压在心头。
“法善,你随我修行已有半载。
”智玄子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初入门时,你连气感都寻不到,夜里偷偷在月下打坐,腿麻了也不肯起身。
”
叶法善脸上一热,想起那时自己总嫌进度太慢,常借着巡夜的由头在观星台多坐一个时辰,没想到都被师父看在眼里。
他正想回话,却见智玄子从怀中取出一枚玉佩,递到他面前。
那玉佩通体莹白,像是用最上等的羊脂玉雕琢而成,触手温润得惊人,仿佛有生命般在掌心微微搏动。
玉佩中央刻着一道繁复的纹路,细看之下竟像是个缩小的太极图,边缘还环绕着几颗星点,组合在一起,隐隐与天上的北斗七星对应。
叶法善刚握住玉佩,就觉一股清凉的气息顺着掌心蔓延开来,瞬间驱散了晨间的困倦,连灵台都清明了不少。
“此乃聚气佩,是我年轻时游历终南山,得一位隐者所赠。
”智玄子的目光落在玉佩上,带着几分追忆,“它能引天地灵气入体,更能在你心神动摇时,助你守住灵台。
今日唤你前来,是要告诉你——你可以筑基了。
”
“筑基”二字入耳,叶法善只觉心脏猛地一跳,仿佛有惊雷在耳边炸响。
他下意识地屏住呼吸,指尖的玉佩似乎也感应到他的激动,微微发烫。
他曾在师父的藏书里见过关于筑基的记载:修行者引周身真气归于丹田,凝散为实,如筑高台先固其基,此后真气运转方能圆融无碍,施术画符也才能有根可循。
只是书中常说,资质寻常者需苦修三五年方能触碰到筑基的门槛,他从未想过,自己竟能在半年内走到这一步。
“师父,弟子……”他张了张嘴,声音竟有些发颤,既惊且喜,又带着几分惶恐。
“我知你心中所想。
”智玄子抬手示意他不必多言,语气却愈发郑重,“气感早生是你的幸事,但筑基一道,险象环生。
若心神不宁,轻则真气溃散,需从头再来;重则伤及经脉,损了修行根基。
你需记着,筑基的关键不在快慢,而在‘稳’与‘静’。
”
叶法善深吸一口气,将涌上心头的波澜强压下去,躬身道:“弟子明白,定当谨守师父教诲。
”
智玄子点点头,指了指丹房中央的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