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光影游戏与童真的鬼魂(1/3)
纽约皇后区艾姆赫斯特83-20号的地下室,1997年5月初的空气依旧阴冷潮湿。
角落堆着的拍摄设备——两台二手索尼CCD-TRV87摄像机、Audio-TechnicaAT897麦克风、旧三脚架和一堆索尼DV磁带——已经准备就绪。
汪言最后一次检查设备,指尖拂过摄像机外壳。
剧本《鬼影实录》的分镜头脚本他已熟记于心。
长岛格伦科夫那栋传闻有“轻微异响”的湖边小屋已租下,月租1600美元。
资金来自之前的戴尔股票操作。
现在只差演员。
他需要非专业演员,一对能演出“日常夫妻”感,面对恐怖时能表现出真实恐惧的情侣。
片酬预算很低,每人1000美元。
汪言明白,对这种伪纪录片来说,真实反应比演技更重要。
经过观察,他选中了两人:
陈默(MoChen),三十多岁,法拉盛一家中餐馆的厨师。
符合“迈卡”的特质——对生活失去热情,对异常反应迟钝。
姜珊(ViviJiang),二十四五岁,旅行社前台,对环境异常敏感。
汪言注意到她容易被突然的声响惊吓,这正是“凯蒂”所需要的特质。
五月一日,劳动节假期后,一辆租来的道奇Caravan面包车载着汪言、刘小丽、刘艺菲以及陈默、姜珊驶向长岛北岸的格伦科夫。
车窗外,城市景观逐渐被树木和草坪取代。
刘艺菲趴在车窗上,小脸贴着玻璃:“妈妈!汪言哥哥!快看!好多树!还有湖!”
“茜茜乖,坐好。
”刘小丽温柔回应,一边整理女儿的头发,一边观察前座的陈默和姜珊。
作为“制片人”,她负责后勤和财务。
汪言坐在副驾驶,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
刘艺菲的天真烂漫是很好的伪装;姜珊的紧张不安是需要的状态;陈默的麻木平静正合适。
一小时后,车停在一栋浅蓝色木屋前。
屋子略显老旧,墙漆有些剥落,前廊木板发出“吱呀”声。
“哇!大房子!”刘艺菲第一个跳下车,在草坪上蹦跳,“有湖!我们可以去划船吗?”
“茜茜,小心点。
”刘小丽跟上,脸上露出放松的笑意。
陈默和姜珊下车打量房子。
姜珊皱眉:“这房子有点旧啊?拍纪录片要在这里?”陈默没说话,开始搬运行李和设备。
汪言打开门锁,一股混合灰尘、霉味和旧木头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
屋内光线昏暗,家具蒙灰,样式老旧。
客厅沙发塌陷,壁炉积满灰烬。
屋内比室外更冷,异常安静。
“大家先把东西放客厅吧。
”汪言走进屋,声音在空旷中回响,“条件简陋,包涵一下。
接下来两周,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
”
接下来两天是准备工作:
汪言指挥清场布景,带领陈默和姜珊打扫客厅、主卧和厨房,移除不必要的物品,营造“新搬入”的感觉。
保留了一些房屋特色:壁炉积灰、墙角裂缝、水龙头滴水声。
设备架设是汪言的重点。
他精心设置摄像机位:主卧角落的三脚架固定机位、客厅低角度机位、走廊隐藏机位。
每台索尼摄像机都调试确保夜视模式清晰。
麦克风隐藏在花盆后、书架角落。
还用旧电视机播放空白磁带的雪花点画面,制造“信号干扰”效果。
汪言带陈默和姜珊检查房子,敲击老旧水管,指出通风口可能进风,查看地下室入口,说可能有小动物做窝。
这些“合理”解释为后续“灵异现象”做铺垫,也加深房子诡异氛围。
姜珊脸色发白,紧抓陈默胳膊。
陈默比较淡定,甚至主动查看黑暗角落。
汪言反复向两人强调“纪录片”理念:“忘掉镜头,就当它不存在。
”“你们就是一对刚搬进新家、有点抱怨的普通情侣。
”
“用最真实的反应应对奇怪的事情,不要演!”
他还“透露”:“可能会在你们不知情时制造小‘意外’,比如突然关灯、弄出动静,看看反应。
放心,安全。
”这为后续设计的“灵异现象”埋下伏笔。
刘小丽负责后勤保障,采购食材日用品,将厨房收拾整齐,确保大家按时吃饭。
还买了几盆绿萝点缀房间。
她严格记录每一笔开支,从租金、水电押金、汽油费到买菜钱、演员预付片酬(每人先付500美元)。
当姜珊想预支钱买新衣服时,刘小丽温和但坚定地拒绝,说“纪录片追求真实,日常穿着即可”,并用“拍摄结束后有额外奖金”安抚她。
刘小丽的主要任务是照看刘艺菲,确保她远离拍摄核心区,避免穿帮或意外。
在需要刘艺菲“出镜”时,如“窗外跑过”镜头,刘小丽会提前带她到指定位置,用“和汪言哥哥玩跑步游戏”的借口引导完成。
刘艺菲穿着粉白色裙子,在阳光下跑过草坪,留下笑声,不知自己被摄像机捕捉。
当陈默和姜珊因拍摄压力或生活琐事发生摩擦时,刘小丽适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