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咸鱼的第一要义——善用工具(2/3)
“我们学院地方紧张,导师跟你们李教授关系好,给我们借了几个工位。
再说,不同学科交叉碰撞,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嘛!”徐涛说得冠冕堂皇。
两人来到B栋七楼。
整个楼层有好几个挂着不同牌子的教研室,比如“701-催化材料组”、“703-计算材料模拟组”,而“702”的门牌上,则挂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室”。
这显然是李瑞阳教授的主场。
一推开702的门,一股混合着咖啡香和键盘敲击声的热浪扑面而来。
这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开间,约莫能容纳四五十个工位,几乎坐满了人。
讨论声、仪器风扇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教研室里似乎有无形的“势力范围”。
最里面靠窗、采光最好的一片区域,显然是“核心区”,坐的都是李瑞阳教授团队的学生。
苏晓月就在其中,她的桌面上摆着双显示器,各种书籍和文件摆放得井井有条,显得非常专业。
而靠近门口的一些位置,则坐着一些其他组的学生,包括徐涛的几个同门,他们正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
张远师兄正拿着一张座位表,像个工头一样在指挥。
他看到林浩,脸上没什么表情,直接用笔在座位表的一个角落画了个圈。
“林浩,你的位置在那儿。
”
林浩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心里凉了半截。
那个位置,在整个教研室最深处、最不起眼的角落,紧挨着一排顶天立地的铁皮文件柜,旁边就是嗡嗡作响的中央空调服务器,头顶的灯管还坏了一根,一闪一闪的,光线昏暗,看起来就像是被硬塞进来的“加座”。
而徐涛,则被分在了他同门旁边,一个相对中心、热闹的位置。
“行吧,‘天选之子’的待遇就是不一样。
”林浩自嘲地笑了笑,抱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几本书,默默地走向了自己的“领地”。
那个角落仿佛自成一界,与不远处主流团队的热烈讨论氛围格格不-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搬来电脑,布置好工位后,林浩的“文献综述”现代化攻坚战,就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里,正式打响了。
他先把三篇论文一股脑地扔进了“PaperGPT”。
几分钟后,三份条理清晰的中文摘要和观点提炼就生成了。
他再把这些摘要复制到文档里,开始进行他的“拼凑”大业。
他决定先从背景介绍写起。
他把第一篇论文的引言扔进翻译软件,得到了一段读起来狗屁不通的中文。
比如,原文的“thisworkshednewlightonthefield”,被精准地翻译成了“这项工作把新的灯棚扔在了地上”。
林浩哭笑不得,只能一边对照着原文,一边发挥自己高考语文130分的功力,对这些机翻文字进行“人工润色”。
他感觉自己不像在写综述,更像是在做考古文物的修复工作。
接下来是核心部分。
他需要阐述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他把第二篇论文里的内容和第三篇硕士论文里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