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咸鱼的第一要义——善用工具(3/3)
容打散,像洗牌一样重新组合。
他觉得自己的逻辑很清晰:先把A的优点和B的优点放一起,显得前景一片光明;再把A的缺点和B的缺点放一起,显得挑战十分严峻。
这样一来一回,充满了辩证法的哲学光辉。
最难的是图表。
陈默要求他自己画图,但他连画图软件都没用过。
于是,他再次发挥了“野路子”智慧。
他把论文里的图表截图下来,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一点一点地“描”。
至于坐标轴上的字,他就用文本框打上去。
虽然字体和原图略有差异,线条也有些歪歪扭扭,但乍一看,倒也像模像样。
为了让自己的报告显得更有“深度”,他甚至胆大包天地自己“创造”了一张对比图。
他把A论文里合金A的强度和B论文里合金B的韧性,画在了同一张图里,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结合A的高强度和B的高韧性!
他为自己的这个“创见”激动不已,感觉自己已经触摸到了科研的本质——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就这样,林浩奋战了整整五天。
他每天坐在自己那个昏暗的角落里,听着不远处主流团队的热烈讨论,闻着身边服务器散发出的热风,勤勤恳恳地“创作”。
他虽然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在投机取巧,但内心深处,他还是希望能把这份“作业”做得漂亮一点,至少,不能让那个看起来很厉害的导师觉得自己是个纯粹的笨蛋。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
他想当一条咸鱼,但又是一条有那么点“偶像包袱”的咸-鱼。
第六天晚上,当他终于把五千多字的报告敲完,并且配上了七八张自己“手绘”的精美图表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完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
他通读了一遍,感觉非常满意。
文章结构完整,引经据典,图文并茂,中英文献结合,充满了国际视野和前瞻性思考。
除了里面那些核心内容他自己也不是很懂之外,堪称完美。
“涛哥,快来我这儿,帮我看看,我这篇综述,能不能评个‘江北大学年度最佳新人报告’?”林浩得意地冲不远处的徐涛招了招手。
徐涛溜达过来,在他那个狭小的位置上探头看了一会儿,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靠,浩子,你这是下了血本了啊!这格式,这排版,这图表……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哪个顶刊的编辑呢。
就你这态度,当咸鱼都屈才了,你应该去竞选学生会主席!”
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林浩的信心彻底爆棚。
他将文档郑重地命名为“关于高熵合金研究进展的综述报告-林浩”,然后点击了发送,邮件收件人是陈默。
做完这一切,他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仪式,光荣地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
他心安理得地靠在椅子上,准备晚上和徐涛去搓一顿烧烤。
至于这份报告的内在质量……管他呢!咸鱼的第一要义,就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