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3/3)
于国有利的改革,在党争之下人死政息。
但这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多次查阅秦念所言,对她的性格已相当了解。
她既然这么问,那么自己的答案大概率是错的。
于是朱元璋的回答都不由得带上疑惑。
【秦念:不,是无人担责。
】
【朱元璋:?】
【秦念: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本该有丞相统筹各部门。
丞相固然会因此权力颇大,但丞相若有真才实干,政务总归是能办妥的——毕竟办不妥,丞相就得面对皇帝的怒火,轻则免官重则搭上性命。
】
【刘秀:相权分散之后,就无人担责?】
同为不设丞相,刘秀对此事也极为重视。
其实关于党争一事,刘秀这二十日来也并非全然寄望于秦念之策,自己也想了许多办法。
但他一直想的是如何阻止党争,还真没想过相权分散,会致使无人担责。
【秦念:各部门会相互推诿。
甲部怪乙部不配合,乙部怪丙部的财政跟不上,丙部怪各部门支取太多款项,甚至可以怪甲部的改制导致税赋减少。
】
【秦念:如此来回推诿,可确保相关部门人人有责——说不定也真是人人有责,毕竟党争之下,只要能给其他部门使绊子,自己吃点亏也不是不行。
】
【刘秀:……】
刘秀知道就算解决党争一事,只要政策触及各部门自身利益,各部门之间也会互相“使绊子”。
身为皇帝,刘秀也不愿见到六曹尚书关系莫逆。
此时的尚书台未有互相推诿之事,是因为自己勤劳不怠,且掌控实权。
正如秦念所言,是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可后世汉帝若能力不足,亦或不勤于政事,这群臣互相推诿之事,就必然会发生。
【朱元璋:若指定一人负责?】
【秦念:给的权力太小,这个负责人就是天选冤种,因为镇不住各个部门,政务照样难以推行。
给的权力足以统筹各部门,那不如直接改称丞相。
】
【朱元璋:……】
朱元璋无言以对。
此言着实太有道理。
【秦念:分割相权之后,唯一的负责人是皇帝,但没人能追责皇帝。
既然无人担责,行政效率就会越来越低下,因为群臣很快就会意识到: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如此一来,国家只会越来越僵化保守,走向衰亡。
】
李世民这才发现三省六部制居然存在如此大的隐患。
大唐虽然设丞相,但丞相数量不定,入阁议政者皆为丞相,数量可多可少。
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分权。
行政效率会越来越低下——
三省制衡之制,使得一道诏书需经过三个“部门”,负责审查诏令的门下省甚至有封驳之权。
如果诏书被驳回,负责起草诏令的中书省就得重议政务。
一时之间,李世民也觉头疼。
【朱元璋:秦皇之意,是应重启丞相之制?】
秦念将相权剖析得如此清晰明了,朱元璋当然明白她的言外之意——
相权的确会威胁皇权,但丞相也同样是“担责之人”。
废除丞相一职,那么施政的过错,就将直接由皇帝来承担。
但皇帝不会追责自身,同时也难以追责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