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校长办公室那封信,炸出全校风暴(1/3)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校长陈国栋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被刀锋切割过的碎金,在文件边缘跳跃、游移。
空气里浮动着尘埃,在光束中缓缓旋转,仿佛时间也因这静谧而放慢了脚步。
他端起保温杯,呷了一口温热的枸杞茶,瓷杯壁传来的微烫触感顺着指尖蔓延,茶香混着淡淡的药味在鼻腔里氤氲开来。
他习惯性地开始批阅文件,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在空旷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当他翻开一份名为《关于盘活校园废弃工厂资产、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的可行性提案》时,眉头不禁微微一皱。
纸张略显粗糙,但装订整齐,边缘没有卷曲,透出一种异乎寻常的认真。
提案人,李默,高三(7)班。
陈国栋的记忆里,这个名字与“顶撞老师”、“濒临辍学”等标签紧紧捆绑在一起。
他本能地以为这是某个学生的恶作剧,或是对学校纪律的又一次挑衅,差点就将它丢进碎纸机。
然而,手指触碰到纸张的瞬间,他停住了。
那纸面微涩的质感,与寻常打印纸不同——是厚道的A4复印纸,边缘还带着轻微的毛刺,显然是反复修改、多次打印后的版本。
提案的逻辑出奇地清晰,从废弃工厂的现状分析,到改造方案,再到设备清单,条理分明。
更让他心头一震的,是附在后面的几张图纸。
那不是简单的涂鸦,而是用专业软件绘制的CAD平面规划图,厂房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台废弃设备的摆放、甚至连电路和水管的走向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图纸边缘还用红笔手写了几处备注,字迹刚劲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经初步勘测,厂区内废弃车床、铣床、钻床共计十二台,型号虽老旧,但核心部件完好,预计维修成本约三千元……修复后,可对外承接小型机械零件加工业务,参考市区同类小型作坊价格,单台设备月租金收益可达八百元……”
八百元!
这个数字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陈国栋的神经。
青阳三中经费紧张是人尽皆知的事实,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
这堆在他眼里如同废铁的破烂,竟然能产生这样的价值?
他的目光继续下移,落在了提案的最后一句话上。
“本项目所有收益,将优先用于设立青阳三中贫困生助学基金,由校方统一监管。
”
陈国栋端着茶杯的手,在半空中凝固了。
茶水的余温透过杯壁渗入掌心,却无法驱散他内心的震动。
他沉默了许久,终于拿起桌上的电话,声音沉稳而有力:“通知所有副校长、总务处张主任,十分钟后,到我办公室开会。
”
会议室的气氛有些诡异。
当陈国栋将李默的提案复印件分发下去时,立刻引来了一阵压抑不住的窃窃私语。
纸张在众人手中传递,发出细微的“哗啦”声,像一场无声的风暴在酝酿。
“开什么玩笑?李默?那个差点被开除的学生?”一个主管德育的副校长率先发难,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嗤笑,“他写的玩意儿,校长您也信?我看就是哗众取宠!”
总务处主任赵德海的脸色更是难看,那座废弃工厂一直是他捞油水的地方,里面的废铜烂铁时不时就能“自然损耗”一些,换成他口袋里的烟酒钱。
他清了清嗓子,阴阳怪气地附和:“是啊校长,学生就该好好学习。
搞这些东西,不是不务正业吗?再说了,那厂子年久失修,屋顶锈蚀严重,风一吹就“哐当”作响,万一塌了,谁来负责?”
就在众人纷纷表示不看好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
教务处的苏晓芸走了进来,她将一份文件轻轻放在会议桌上,推到陈国栋面前。
纸张边缘微微卷起,显然被反复翻阅过。
“校长,这是市安监局上周下发的整改通知,明确要求我们对废弃厂区进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