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老师傅的扳手,比合同还重(3/3)
一把保养极好、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德国产哈量牌游标卡尺。
“这把尺子,跟了我三十年。
”安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它量过万吨水压机的活塞杆,也量过手表里的微型齿轮。
今天,我把它交给真正需要它,也配得上用它的人。
”
他将卡尺郑重地交到那位电工手中。
那位饱经风霜的汉子,双手接过这沉甸甸的荣誉,眼圈瞬间就红了。
台下,老陈头看着这一幕,对身边的年轻人感慨道:“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咱们那会儿,争的是先进班组,为的是厂里的红旗。
他们现在,争的是一张能吃饭的证书,为的是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能靠手艺活过来,活得有尊严。
”
不久后,县一中的周敏老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高三学生职业认知实践课,地点就选在了热火朝天的启航厂区。
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同学,壮着胆子向正在指导学员的安建国提问:“安师傅,看您技术这么好,您后悔当年没抓住机会下海经商吗?”
安建国擦了擦手上的油,摇了摇头,笑了:“我不后悔没下海。
我后悔的是,有那么几十年,我以为只有我们厂里那一套东西,才叫正经技术,才算本事。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指了指车间墙上贴着的一张张标准化的《启航工艺卡》,上面有老师傅的经验手绘图,也有年轻人的数据模型。
“你看现在,”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这墙上的东西,谁都能学,谁都能看懂,甚至谁都能在实践中去修改、去完善它。
技术不再是某个师傅藏在脑子里的‘绝活’,而是大家都能添砖加瓦的公地。
这,才叫进步。
”
不远处,李默听到了这番话,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回到办公室,悄然打开了与各合作工厂签订的《技术托管协议》电子模板,在上面新增了一条强制条款:所有接受启航技术支持的合作工厂,都必须向社会开放至少五个“技术学徒工位”,每成功修复一台大型设备,必须保证带出至少两名合格的新人技工。
几乎是同一时间,他的脑海里响起了熟悉的系统提示音。
【主线任务Ⅱ-2:燎原之火,点燃青阳工业的希望。
当前任务进度:88%】
【提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首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技术军团即将成形,它将成为你撬动整个工业体系的最初杠杆。
】
当天晚上,安建国拉着几个老伙计多喝了几杯,庆祝那位电工师傅顺利拿到了第一份高薪订单。
回宿舍的路上,他脚步虚浮,一不小心,醉醺醺地跌进厂区湿润的草地里。
夜露沾湿了裤管,凉意顺着小腿爬升,草叶的清香混着泥土的腥气扑面而来。
李默正好巡查经过,连忙上前将他扶起。
“李总……嗝……”安建国满身酒气,却一把死死抓住了李默的手腕,力气大得惊人。
他的眼睛在夜色里亮得吓人,直勾勾地盯着李默。
“你……你知道,那天在全厂人面前,我为什么给你跪下吗?”他喘着粗气,一字一句地说,“不是因为你技术比我好,不是因为你用那什么……激光玩意儿比我准……”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哽咽起来:“是因为你!你让‘工人’这两个字,在我这心里头,重新有了分量!是顶天立地、能养家糊口、受人尊敬的分量!”
说完,他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头一歪,靠在李默肩上沉沉睡去。
李默沉默地将他背回宿舍,轻轻放到床上,又将那本被安建国视若珍宝、却又险些毁掉他一生的老旧手册,小心地放回了他的枕边。
窗外,远处龙门铣床的皮带轮,在进行最后的调试运转。
一圈,两圈,三圈……它的节奏稳定而有力,如同这片土地上,一颗重新开始搏动的工业心脏。
而在数十公里外的青阳县档案馆深处,一间恒温恒湿的档案室里,一名工作人员将一份封皮已经泛黄、标注着“绝密”字样的档案册,交到了一位访客手中。
档案册的封面上,印着一行已经褪色的宋体字:《一九八三年青阳县重点工业设备登记册》。
在借阅登记表的签名栏上,三个清秀而有力的字迹,在灯光下清晰可见:林诗雨。
喜欢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