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铁皮房里,煮开了第一锅热汤(2/3)
条,裤腿破烂,可阿强递到李默手里的那个药袋,却干干净净,没有沾上一滴水。
李默接过药,药盒的塑料外壳还带着体温,他深深地看了阿强一眼,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
”那掌心的力度,像是一句无声的承诺。
他亲自拆开药包,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细心地用温水将退烧药化开,药粉在水中缓缓溶解,散发出淡淡的苦香。
然后走到李婶身边,接过孩子,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父亲,轻柔地将药水一点点喂进孩子嘴里。
药液微温,顺着喉咙滑下,孩子轻轻咳嗽了一声,眉头稍稍舒展。
做完这一切,他转身对身旁的王建国说:“建国,去厂里把那口煮饭用的大铁锅弄来。
”
很快,一口硕大的铁锅被抬了过来,锅底还残留着昨夜的焦痕,散发着淡淡的烟火气。
李默指挥众人,在板房外的屋檐下,用砖头和铁皮搭起一个简易的灶台。
雨水顺着屋檐流下,形成一道水帘,却恰好护住了灶台的火苗,柴火“噼啪”作响,橘红色的火光在湿冷的空气中跳跃,映照在每个人脸上,带着暖意。
生姜被切成细丝,和着大米一起下锅,没过多久,浓郁的姜汤香气和米粥的清香便在湿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辛辣中带着甜香,刺激着鼻腔,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李默站在锅前,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脸,水雾沾湿了他的睫毛,他的声音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今天淋了雨的,都有可能生病。
我宣布,从今天起,棚户区里的每一位工友,每天可以凭工分卡,在这里领两碗热姜汤或稀饭。
家属,可以领一份。
”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棚户区。
那些挤在各自漏雨的窝棚里瑟瑟发抖的工人们,闻讯后纷纷冒雨涌了过来。
一百多号人,将小小的灶台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看着锅里翻滚的浓粥,米粒在姜汤中沉浮,热气升腾,带着家的温度,眼神复杂,有渴望,有感激,也有怀疑。
一个声音从人群中响起,带着几分尖锐的试探:“学生娃,你这是搞慈善呢?咱们可没钱给你。
”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默身上。
李默没有动怒,反而微微一笑。
他让苏晓芸拿来一个文件夹,当众打开,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在雨中格外清晰。
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账目记录。
“大家看这里,”他指着其中一页,“启航维修队接的每一单生意,无论是修一台水泵,还是换一个轴承,我们都会从利润里,提取百分之一,存入这个‘启航互助基金’。
这笔钱,不属于我,不属于启航,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盖过了雨声:“所以,今晚这锅汤,这锅粥,不是我李默施舍给你们的,是你们自己,一锤子一扳手,修机器赚来的!是你们应得的!”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雨声、火声、粥沸声,交织成一片。
就在这时,刚刚换了身干衣服,膝盖上缠着绷带的阿强,一瘸一拐地爬上旁边一堆码放整齐的砖垛。
他站在高处,振臂一呼,声音嘶哑却充满了爆炸性的力量:
“我阿强,在外面工地上混了十二年!十二年!住过桥洞,睡过水泥管,被人骂过,被人赶过!但今天,是头一回!头一回有人把我们的老人孩子,叫做‘家属’!头一回有人在我们生病的时候,不是把我们当累赘,而是当家人!”
他的眼眶通红,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这锅汤,喝下去,暖的是肚子,更是人心!谁他娘的以后再敢说李默兄弟一句坏话,我阿强第一个不答应!”
短暂的沉默之后,人群中爆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
“说得好!”
“喝!这汤我们喝得理直气壮!”
“从今往后,我们都听李默兄弟的!”
刘三斤就混在这沸腾的人群中,他亲眼看着李默安顿好那个发烧的孩子,为她掖好被角,动作轻柔得让他想起了自己远在家乡的父亲。
他想起自己前几天去举报时,对那个陈科长说的“学生娃不懂工人的苦,就是图个新鲜”。
可眼前的一幕幕,像一记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他的脸上。
这群学生娃,哪里是不懂?
他们比谁都懂工人的冷,工人的暖,工人的尊严。
夜深了,雨势渐小。
刘三斤辗转反侧,良心备受煎熬。
最终,他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悄悄起身,在一张废纸上飞快地写了几个字,趁着夜色溜到启航维修队的值班室门口,将纸条从门缝里塞了进去,然后像做贼一样迅速消失在黑暗中。
值班室里,李默正看着熟睡的孩子体温降了下来,才松了口气。
他起身活动身体时,看到了门缝下的那张纸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捡起来,借着昏暗的灯光,看清了上面潦草的字迹:“城管明日突击查封,速做准备”。
李默的瞳孔微微一缩。
他没有去追查纸条的来源,只是将其默默揣进口袋。
他转身对正在整理药品的苏晓芸说:“晓芸,辛苦一下,连夜把我们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