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长城倾(1/3)
狼孟之战的捷报传至王翦主力大营,如同一剂强心针。
虽然未能生擒或确认斩杀赵括(战后清理战场,发现那玄甲将领并非赵括本人,而是其副将,赵括可能已于前一日率部分精锐离开),但重创李牧麾下最精锐的机动力量“云骑”,极大削弱了赵军的反击能力和战场感知。
王翦老成持重,并未因小胜而冒进,反而更加稳固营垒,继续与李牧对峙,消耗赵国的国力。
战局陷入了僵持。
然而,战场之外的阴谋,正以更快的速度发酵。
咸阳,李斯的金帛与巧言,如同毒液般通过郭开,源源不断地注入赵王迁的耳中。
“大王啊,李牧将军拥兵自重,与秦军对峙良久,却未见寸功,徒耗我国库粮秣。
如今更是连麾下云骑都损失惨重,可见其用兵之能,言过其实啊!”
“臣闻,秦人畏者,独李牧耳。
秦王有言,若去李牧,愿与赵国划河而治,永结盟好!”
“李牧、司马尚(赵军另一重要将领)欲联兵反叛,投靠秦国,以其军功换取封侯之位!大王不可不防!”
昏聩的赵王迁,在郭开日复一日的谗言蛊惑下,对李牧的猜忌与日俱增。
前方将士在浴血奋战,后方的君王却已自毁长城。
一道昏聩的诏书,穿越重重战线,送到了李牧的军前——罢免兵权,回邯郸述职。
消息传到秦军大营,王翦抚掌大笑:“天助我也!赵王自断臂膀,赵国亡无日矣!”
蒙毅、蒙恬等将领亦振奋不已。
唯有魏缭,听闻此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
他见过李牧的用兵,钦佩其才能,更对这种忠臣见义、功高震主的古老悲剧感到无力。
反间计的成功,固然证明了李斯策略的正确,却也让他看到了帝国手段中冰冷无情的一面。
不久,更确切的消息传来:李牧拒不受诏,认为此乃秦人反间之计,欲为国家坚持到底。
然而,赵王迁闻讯大怒,竟派使者秘密潜入军中,设计擒杀了李牧!
赵国军神,未曾败于战场,却死于自己誓死保卫的君王之手。
消息传开,赵军将士无不垂泪,军心彻底崩溃。
李牧既死,赵王迁任命毫无才能的宗室赵葱和颜聚接替李牧、司马尚。
王翦等待的时机终于到来。
秦军主力如同决堤的洪水,猛攻井陉。
失去灵魂的赵军一触即溃,赵葱、颜聚相继战死。
秦军长驱直入,兵锋直指邯郸!
蒙毅和魏缭所在的偏师,也随之推进,沿途几乎未遇像样抵抗。
赵地一片风声鹤唳,亡国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当秦军黑压压的营垒如同乌云般围困邯郸时,魏缭站在城外的高地上,望着那座曾经繁华、象征着赵国最后尊严的国都,心情复杂。
他曾试图以“伐谋”和“怀柔”降低统一的成本,但最终,邯郸还是要在兵锋下战斗。
李牧之死,更是让这“城本”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邯郸城内,已是穷途末路。
赵王迁如热锅上的蚂蚁,而公子嘉(赵悼襄王长子,赵王迁之兄)则率领一部分宗室和死士,仍在组织最后的抵抗。
围城数月,邯郸城内粮草断绝,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最终,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赵王迁开城投降。
秦军浩浩荡荡开入邯郸城。
标志着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