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永乐帝的考题(3/3)
,竟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沙哑。
他稳住心神,继续说道:
“陛下,彼时百姓,非是助逆,实是惧祸耳。
”
他感觉到头顶那两道目光,更加锐利了。
“当时王师过境,与朝廷官军屡有激战。
溃兵败卒,流窜乡野,与匪何异?他们眼中,只见刀兵,只见烧杀,只见掳掠。
”他的语速不快,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千钧之重的考量,“百姓居于乡野,消息闭塞,不知天下大势,更不辨顺逆忠奸。
他们所能知、所能感者,唯有身家性命之安危,妻儿田宅之存亡。
”
他略微提高了声调,带着一种沉痛的理解:
“他们,只是害怕。
”
说完这句,他停顿了一下,让那份沉痛感在大殿中弥漫。
然后,他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无比诚恳,甚至带着一种仰慕:
“然而,微臣在整理实录稿本时,亦曾见陛下当年军令。
陛下每克一地,必先约束部伍,安辑流民,抚恤地方。
若陛下当时亲在山东,见此情景,必会雷霆震怒,整肃军纪,必会先安黎庶之心,再论征战之功!”
“陛下乃天下之主,胸襟囊括四海,目光洞彻万里。
微臣斗胆揣测,陛下今日之问,非为追咎往昔,实乃心系万民,欲以史为鉴,使我大明百姓,永不再受此兵燹流离之苦!”
话音落下,武英殿内,重归死寂。
杨士奇伏在地上,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如同擂鼓般的心跳声。
后背的官袍,已被冷汗彻底浸透,紧紧贴在皮肤上,一片冰凉。
他不知道自己这番回答,是生路,还是绝路。
他将问题从“忠逆”巧妙地引向了“民生”,将朱棣从“被反抗者”的位置,抬高到了“洞察一切、心系万民”的明君高度。
时间,再一次变得无比漫长。
终于,御座上传来一声意味不明的轻笑。
“呵呵……”
随即,是朱棣听不出喜怒的声音:“倒是伶牙俐齿。
起来吧。
”
“谢陛下。
”杨士奇再次叩首,才缓缓站起身。
垂着头,目光盯着自己的鞋尖,不敢抬起。
“抬起头来。
”
杨士奇依言抬头,迎上了朱棣的目光。
那目光依旧锐利,审视着他,仿佛要穿透他的皮囊,看清他内心的每一丝纹路。
片刻,朱棣对旁边的内侍挥了挥手:“赐座,看茶。
”
一名小内侍连忙搬来一个绣墩,放在下首。
另一名内侍奉上一杯热茶。
杨士奇躬身谢恩,只敢在绣墩上坐了半边屁股。
他端起那杯温热的茶水,白玉般的茶杯触手生温。
他的手,稳定得超乎自己的想象,没有一丝颤抖。
朱棣不再看他,重新将目光投向那幅巨大的舆图,仿佛自言自语,又仿佛在说给他听:
“天下……百姓……嗯。
”
他挥了挥手:“你下去吧。
”
“微臣告退。
”杨士奇放下只浅啜了一口的茶杯,起身,行礼,倒退着,一步步小心翼翼地退出武英殿。
直到走出殿门,重新站在广阔的广场上,被初夏略带暖意的风一吹,他才感觉到一阵虚脱般的无力感袭来,双腿微微发软。
阳光刺眼,他眯起眼睛,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肃穆的武英殿。
朱棣没有评价他的回答,没有赞赏,也没有斥责。
但赐座、看茶,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他活下来了。
不仅仅活下来,他这个名字,恐怕已经真正进入了这位雄猜帝王的视野。
福兮?祸兮?
他整理了一下心情,挺直了依旧有些发凉的脊背,迈开步子,向着翰林院的方向走去。
脚步沉稳,一如来时。
只是那身青色官袍下的里衣,湿冷地贴着背脊,提醒着他方才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的真实。
喜欢大明首辅:杨士奇请大家收藏:()大明首辅:杨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