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厕所旁的“黄金”摊位(1/3)
文化宫后院,夜市的西区。
夕阳的余晖勉强透过茂密的树冠,在地上投下斑驳破碎的光影。
与一墙之隔、已经开始喧闹起来的东区相比,这里冷清得像是被遗忘的角落。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若有似无的、不太好闻的碱味和潮湿气,源头自然是那栋孤零零立在边缘的红砖公厕。
划分好的摊位线寂寞地躺在杂草丛生的地上,几乎被忽略。
这就是那个“鸟不拉屎”,白给都没人要的地方。
林卫东站在第七档摊位的位置,脚下是半枯的野草。
他没有像普通人那样露出嫌弃或沮丧的表情,反而像一位勘察宝地的将军,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分析。
**劣势显而易见:**
1.**位置偏僻:**远离主通道和表演区,人流稀少。
2.**环境不佳:**公厕的存在带来了心理和嗅觉上的不适。
3.**形象负面:**“厕所旁边”这个标签本身就足以让大部分顾客望而却步。
**但是,优势呢?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林卫东的目光掠过公厕,落在了那唯一进出的小门上。
每个进来或者出去的人,都必须经过这条狭小的通道。
他的摊位,恰恰就在这条通道的旁边!
这意味着——**所有需要使用厕所的人,都是他的潜在客流!**这不是随机人流,而是有固定目的、必然会经过的“精准”人流!虽然每个人停留时间短,但基数或许并不小?尤其是在夜市人流高峰期,厕所的使用频率会很高。
而且,正因为这里被所有人嫌弃,没有竞争!整个西区可能就他一个摊主!这是绝对的垄断地位!
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公厕旁边有一小片闲置的空地,以及不远处那棵枝叶繁茂的大树。
树下颇为阴凉。
一个疯狂而大胆的计划,瞬间在他脑海里完善、清晰起来!
别人看到的是厕所的异味和偏僻,他看到的却是未被开发的流量入口和绝佳的差异化机会!
他卖的不是发卡,是“便利”,是“体验”,是“急需”!
想到这里,林卫东非但没有沮丧,反而激动得心脏怦怦直跳。
他几乎是一路小跑着回家,脑子里已经列好了一份详细的“作战清单”。
推开家门时,李秀兰正在数钱——桌上那十一块多,她似乎数了多少遍都不厌烦。
看到林卫东回来,她下意识地把钱拢了拢,脸上闪过一丝不太自然的神情,但更多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欣慰。
“摊位……弄好了?”她轻声问,带着试探。
“弄好了!”林卫东语气兴奋,眼里闪着光,“西区第七档,虽然偏了点,但没问题!我有办法!秀兰,先把房租给王主任送去吧,剩下的钱,我得用一下。
”
听到要动用剩下的钱,李秀兰的手下意识地按在了钱上,眼神里刚刚建立起的信任又掺杂进一丝本能的不安:“你……还要进多少货?那批发市场不是……”
“这次不进太多货了,买别的东西。
”林卫东知道她的担心,耐心解释,但语气急切,“相信我,这次不一样!我们要把摊位布置一下,这样才能吸引到人。
”
他快速地说了一下自己的部分想法,比如需要扫帚、水桶、旧报纸,还需要买点别的东西。
李秀兰听得将信将疑,厕所旁边的摊位,布置得再好又能怎么样?但她看着丈夫眼中那股不容置疑的自信和狂热,再想想桌上那实实在在的十一块钱,最终还是咬了咬牙,数出两块钱递给林卫东:“就……就这些了,家里总得留点买菜钱。
”
“够了!两块钱足够了!”林卫东接过钱,信心满满。
他不需要大量本金进货,他需要的是“运营”资本!
他先去找王主任,痛快地交清了九块钱房租。
王主任拿着钱,惊讶地看了他好几眼,似乎想不通这个前几天还穷得叮当响的家伙怎么突然凑够了钱,但也没多问。
了结一桩大事,林卫东感觉肩上的重担轻了一截。
接着,他立刻开始了采购。
他没去批发市场,而是去了杂货店和副食店。
他用几分钱买了一把新的笤帚(投资基础设施);
用一毛钱买了一个旧的、但完好的铁皮水桶(同上);
用几分钱买了几张最新的报纸和一本过期的旧杂志(提供价值);
用几毛钱称了一点最便宜的茶叶末(战略物资);
最后,他又绕到百货商店,咬牙用剩下的大部分钱,买了两面价格相对便宜但尺寸不小的镜子(核心道具)和一盒大头针。
回到家,他又翻箱倒柜,找出一个家里淘汰不用的旧暖水瓶,里外刷洗干净;还把昨天捡回来的硬纸卡和塑料板又加工了一些;甚至把小小那个旧发卡也借来别在纸板上当样品。
李秀兰看着他折腾这些“没用”的东西,满脸疑惑,但也没再多问,只是默默帮他烧了开水,沏了那一小包茶叶末,灌满了暖水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晚饭后,林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