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咸阳暗流(3/3)
年轻的李斯眼中燃着狂热的光,那是对强权与秩序的绝对信仰。
他想起后世史书里,这个曾在粮仓看见硕鼠的小吏,终将成为大秦帝国的丞相,却也会在权力巅峰摔得粉身碎骨。
“李君可知,”他指了指宫墙外的市井,那里有母亲抱着孩子避过疾驰的战车,“再强的法,若不得民心,不过是空中楼阁。
当年商君被车裂时,秦人可有一人为他喊冤?”
李斯脸色微变,正要反驳,忽闻宫墙内传来钟磬之声——那是秦王在宴请有功将领。
陈墨嗅着风中飘来的烤肉香,想起长平战场上的枯骨,忽然伸手按住李斯肩膀:“李君,日后你我或许会政见相左,但有一事望你记取:刀能杀人,亦能刻字;法能立威,亦需存仁。
”
暮色漫上咸阳宫时,陈墨在太史令署见到了第一批“贡品”:从赵国搜罗来的典籍,被油渍浸透的《诗经·邶风》,虫蛀的《尚书》残卷,还有一本用鲜卑文写的游牧日志。
他小心翼翼地将赵国少年的家书夹进《邶风》,看见“阿禾”二字与“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并列,忽然眼眶发酸。
“陈大人,吕相国有请。
”小吏的通报打断思绪。
陈墨将典籍收入樟木箱,箱底垫着从长平带回的艾草,历经月余,竟还残留着一丝苦香。
吕不韦的书房燃着犀角烛,案上摆着新刻的《吕氏春秋·慎战》竹简。
陈墨注意到,篇首“止杀”二字被朱笔圈住,旁边批着“可酌用”三字。
“秦王让我告诉你,”吕不韦推过一盏葡萄酒,“立碑之事,准了。
但六国文字只能刻在背面,正面必须用秦篆,刻‘大秦武安君白起之功’。
”
陈墨举杯,酒液在烛火下泛着血色:“意料之中。
只要碑身立起,背面的字总会被人看见。
就像这酒——”他轻轻摇晃酒樽,“虽掺了秦国的葡萄,底子还是赵国的酿法。
”
吕不韦大笑,算盘珠子拨出清脆的节奏:“妙!就冲你这句话,不韦决定,《吕氏春秋》要单开一卷《风土》,收尽六国礼仪、技艺、歌谣。
你猜怎么着?”他忽然压低声音,“我已让人去邯郸搜罗赵国乐师,还有齐国的稷下学士,楚国的巫祝——秦王要的是江山,我要的,是让天下人的魂灵都住进大秦的竹简里。
”
陈墨望着窗外渐浓的夜色,咸阳城的灯火星星点点,像极了长平战场上的磷火。
他忽然想起白起说过的“威慑”,此刻终于明白,吕不韦的“文明熔炉”,何尝不是另一种威慑——比刀兵更温柔,却更难以抗拒的威慑。
“先生可知,”他放下酒杯,烛泪恰好滴在“止杀”二字上,凝成琥珀般的斑点,“周人灭商,制礼作乐;秦人灭周,该制什么?”
吕不韦凝视着他,忽然伸手拂去他眉间的血痂:“制一部让七国人心甘情愿归化的典章,让他们即便亡了国,也觉得自己活在更盛大的文明里。
陈墨,这才是真正的——”他顿了顿,算盘声与漏壶滴水声重合,“止杀。
”
更深漏尽时,陈墨回到暂居的驿馆。
解衣时,赵国少年的家书从衣襟滑落,“阿禾”二字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他摸出藏在剑柄的副本,就着油灯又抄了一遍,末了在空白处添上:“秦昭王四十八年春,长平战殁者碑立,碑阴刻赵地三百姓氏。
”
窗外,一只夜莺忽然啼叫,声音凄婉如泣。
陈墨吹灭油灯,黑暗中,他听见自己的心跳与远处的更声应和,像极了长平战场上,那永远无法被史书记录的,四十万亡魂的脉搏。
【第二章完】
喜欢大秦帝国:铁血文明请大家收藏:()大秦帝国:铁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