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恩不言谢(3/3)
时候撒层石灰。
”
他指着火堆:“病人用过的东西,要是实在不能要了,就烧干净再埋。
平时勤洗手,喝开水,天好的时候多晒被褥。
做到这些,往后就不容易再闹时疫了。
”
村民们围在石板旁,一个个看得认真,连不识字的妇人都蹲下身,用手指跟着木炭笔画的线痕描,嘴里还念叨着:“水井十丈内不能堆东西……茅厕要撒石灰……”
李村正让狗剩赶紧回家取纸笔,把这些话工工整整抄下来,贴在村口的老槐树上。
“小师父放心,”老人拍着胸脯,“只要我还活着,就天天盯着村里照做。
等我走了,就让我儿子接着盯!”
陈九这才满意地笑了,指着那包谢礼说:“铜钱和布料我们不能要,就取些干粮路上吃吧。
”
村民们哪里肯依,争着往他们的行囊里塞东西。
最后还是刘伯发了话:“大家的心意我们领了,但真不能多拿。
出门在外,带多了反倒是累赘。
”他捡了两袋烤得坚硬的杂粮饼,又让装了些石灰,这才把其他东西推了回去。
李村正见他们态度坚决,只好又往陈九怀里塞了个油纸包:“这里面一百文钱,不多,是乡亲们凑的。
路上渴了买碗茶,饿了买个胡饼,路上用得着的地方多。
”
陈小九还想推辞,却被老人按住了手:“小师父要是不收,就是嫌我们的礼太轻。
难道你想让全村人都觉得亏欠着您,夜里睡不安稳?”
这话堵得陈小九没了话说,只好把钱收下,从布袋里掏出一包葛粉:“这是我们在山里攒的葛粉,留着给村里的病人补补身子吧。
”
临别启程的时候,全村人都来送。
栓柱拄着拐杖,非要亲自把他们送到村口,走一步就作一个揖,眼泪淌得像断了线的珠子。
几个孩童追在后面,手里攥着野果,非要塞到陈小九手里才肯罢休。
“往北走,过了两道山梁就是官道,再走两天有个镇子。
”李村正站在老槐树下,“到了镇上继续沿着官道走,半个月就能到长安。
到镇上要是遇到难处,就说是咱下梁村的朋友,说不定会帮衬一把。
”
陈小九拱手作揖,深深鞠了一躬:“多谢李伯,多谢各位乡亲。
此情,陈小九记在心里了。
”
刘伯也跟着作揖,眼眶红红的:“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长安回来,一定再到村里看看。
”
日头爬到半空时,两人的身影终于消失在山路的拐角。
村民们还站在村口望着,直到再也看不见了,才慢慢往回走。
李村正走到老槐树下,还是不住的挥手。
山路上,陈小九扶着刘伯慢慢走着。
行囊比来时沉了些,装着杂粮饼。
怀里的油纸包硌着胸口,一百文钱不多,却暖得人心里发烫。
“这村子,倒是个不错的地方。
”刘伯望着身后的炊烟,轻声感叹。
陈小九点头,想起那些捧着鸡蛋的妇人、扛着锄头的后生,还有蹲在石板旁描画的孩童,嘴角忍不住扬起笑意。
风穿过林梢,带着山间的草木清香。
陈小九仿佛又听见了李家村的鸡鸣,还有晒谷场上孩童的笑闹,那声音里没有了绝望,只有踏实的安稳。
他知道,这便是对他们最好的谢礼了。
喜欢穿越大唐成小道士请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成小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