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这炒菜吃进嘴就吐了(1/3)
镇口的青石板路就像蒙了层薄纱,沾着昨夜凝结的露水,踩上去“咯吱”作响,还带着些凉意。
陈小九裹紧了身上的粗布道袍,跟着萧掌柜一前一后挎着竹篮出了悦来客栈的门。
萧掌柜把脖子往羊皮袄里缩了缩,双手拢在袖筒里,哈出的白气在眼前凝成一团白雾,又迅速消散在冷空气中。
“小师傅,不是我多嘴,这快入冬了,买菜可得赶早,晚一步别说新鲜菜,就连耐冻的根茎菜都得被抢空。
”萧掌柜的声音带着几分无奈,脚步却没放慢,“咱这小镇就镇中心一个早市,拢共也就十来个摊位,大多还是卖粮食和干货的,您可得有个心理准备,别指望能像春夏天那样挑挑拣拣。
”
陈小九点点头,将发僵的双手往袖子深处揣了揣,心里却忍不住泛起嘀咕。
在现代,哪怕是数九寒冬,超市和菜市场里也照样琳琅满目,红得发亮的番茄堆成小山,顶花带刺的黄瓜裹着保鲜膜,紫莹莹的茄子摆得整整齐齐,还有来自南方的青椒、豆角,反季节蔬菜能把货架摆得满满当当。
可到了这唐代小镇,连一口新鲜的绿叶菜都成了稀罕物,这差距实在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两人踩着薄霜往镇中心走,路上偶尔能碰到几个和他们一样挎着空篮子的行人。
有个挑着担子的老农看到萧掌柜,远远就打招呼:“萧掌柜,您也去早市啊?可别抱太大希望,我刚从那边过来,就几家卖芋头、山药的对了,菘菜还有!”
萧掌柜笑着应了声,等老农走远了,才叹着气对陈小九说:“您看,我没骗您吧?今年天寒得比往年早了半个月,菜农们种在地里的菘菜、萝卜全被冻坏了,地窖里存的菜也所剩无几,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
”
说话间,两人就到了早市。
所谓的早市,其实就是镇中心一块平整的空地,用璜土铺着地面,零星散落着十几个摊位。
所谓摊位就是自己蹲在地上摆出要卖的东西,精贵一点的干货东西放在口袋里,地上面大多是裹着泥土的芋头,或是带着须根、个头参差不齐的山药,偶尔有两个摊位摆着腌菜坛子,确实连一点绿色都难寻。
萧掌柜领着陈小九挨个摊位看过去,伸手拿起一个芋头,捏了捏,硬得像块石头,又放下,“你看这芋头,应该还可,炖着吃都没味儿。
”
陈小九跟着萧掌柜走了七八个摊位,情况大同小异。
要么是耐储存的根茎类蔬菜,表皮坑坑洼洼,带着冻伤的痕迹;要么是发黄发蔫的菜叶,一碰就掉渣,根本达不到炒菜所需的新鲜程度。
他心里渐渐凉了半截,难不成连一道简单的炒菜都没法试做?
就在两人准备放弃,打算买些芋头山药回去时,不远处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引起了陈小九的注意。
那小摊摆在墙角,避风的地方,一个老婆婆裹着厚厚的头巾,只露出一双布满皱纹的眼睛,坐在地上,双手拢在怀里取暖。
她面前的竹筛子里,摆着几个圆滚滚的青白色东西,头上还长着绿色的茎叶,旁边还放着几把用稻草捆着的花绿色蔬菜,但好歹是新鲜的绿叶菜。
“大娘,您这芜菁咋卖呀?”萧掌柜眼睛一亮,快步走过去,声音都提高了几分,指着竹筛子里的东西问道。
陈小九望过去,道:“这不是萝卜么。
”老婆婆慢慢抬起头,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这芜菁,咱这儿人都叫它土萝卜,炖肉汤、腌咸菜都好吃。
旁边这几把是苋菜,是我家地窖里存着的,铺了三层稻草,才没冻坏,就剩这么多了,你们要是全要,我算便宜点给你们,两文钱一把,芜菁一文钱一个。
”
陈小九凑上前仔细看了看,那所谓的“土萝卜”外皮呈青白色,比现代常见的白萝卜小了一圈,也就拳头大小,表皮还带着些细小的坑洼和泥土,确实是芜菁。
而那苋菜倒还看起来新鲜,在这秋冬里,已经算是难得的新鲜蔬菜了。
他转头看向萧掌柜,萧掌柜无奈地摇了摇头,压低声音说:“小师傅,咱也别挑了,这芜菁和苋菜已经是这早市上最好的菜了,再往晚点,估计连这些都没有了,先买着吧,总比炒芋头强。
”
陈小九点点头,老婆婆见他们愿意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颤巍巍地站起身,从萧掌柜手里拿过竹篮,手脚麻利地把芜菁一个个放进竹篮里,又把苋菜理了理,也塞了进去。
“一共四个芜菁,三把苋菜,十文钱,您看行不?”老婆婆一边算账,一边期待地看着他们。
萧掌柜掏出钱袋,数了十文钱递给老婆婆,接过竹篮,掂量了掂量,对陈小九说:“咱再往前走走,看看能不能再找点其他菜,总不能就这两样。
”
两人提着袋子继续在早市上转悠,买了点山药和芋头。
又走了两个摊位,就在陈小九以为要空手而归时,一个老伯的摊位前摆着的几节莲藕吸引了他的目光。
那莲藕还沾着没干透的淤泥,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