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这炒菜吃进嘴就吐了(2/3)
色的藕节上缠着几根水草,看着新鲜得很,不像存放了很久的样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伯,您这莲藕怎么卖?”陈小九拉着萧掌柜快步走过去,语气里满是惊喜。
老伯坐在石头上,听到问话,他抬起头,指了指莲藕,声音洪亮:“这是我昨天从村后的河沟里挖的,天冷,我摸了两个个时辰就挖着这么十来节,您要几节?这几个小个头的两文一节,这几个大个头的三文一节。
”
陈小九上前拿起一节莲藕,仔细看了看藕节之间的缝隙,没有发黑,也没有异味,确实是新鲜的。
萧掌柜凑过来,小声对陈小九说:“这价格不算贵,莲藕金贵得很,能挖到就不错了。
”说着,就跟老伯讨价还价:“老伯,您看我们全要了,能不能便宜点?一起给您三十文钱怎么样?”
老伯想了想,点头说:“行,看你们诚心买,三十文就三十文。
”萧掌柜连忙掏出三十文钱递给老伯,小心翼翼地把莲藕放进竹篮里,生怕碰坏了。
买完菜,两人提着沉甸甸的竹篮往回走。
太阳已经升了起来,金色的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驱散了些许寒意。
萧掌柜一边走,一边跟陈小九念叨:“小师傅,您放心,咱酒肆里的调料还算齐全。
葱姜蒜常年都有,我让伙计在地窖里存了不少,随用随取;豆酱是前阵子刚做的,晒了半个月,咸香十足;还有花椒、茱萸果、桂皮、八角这些香料,都是去年从山货商手里买的,保存得好,香味还足。
油料的话,菜籽油管够,是今年新榨的,香得很。
您看这些调料和油料够用不?要是不够,我再让人去镇上的杂货铺买。
”
陈小九在心里盘算着,炒菜常用的基础调料无非就是这些。
葱姜蒜能去腥增香,是炒菜的必备;花椒、八角、桂皮这些香料能丰富口感,让菜的味道更有层次;豆酱可以增加咸鲜味,菜籽油的烟点高,适合高温快炒,用来炒菜再合适不过。
他笑着点头:“萧掌柜,这些调料和油料已经差不多够了,先试试炒几道菜,等后续需要其他调料,再想办法也不迟。
”还有句话他没说,其实我想要辣椒的,您这儿没有哇。
回到悦来客栈,萧掌柜立刻喊来伙计:“阿福,把菜拿到后厨去,仔细清洗干净。
芜菁切成滚刀块,苋菜择去老根老叶,莲藕削去外皮切成薄片,动作麻利点,别耽误了小师傅炒菜。
”
陈小九连忙说:“芜菁还是切成丝吧。
”
阿福应了声,接过竹篮就往后厨跑。
陈小九也跟着进了后厨,只见后厨宽敞明亮,靠墙角砌着一个土灶,灶台上陶锅已经取下,放着一口崭新的铁锅,正是杨师傅昨天送来的。
铁锅擦得锃亮,反射着灶火的光,锅沿打磨得光滑,握着锅柄试了试,手感正好,看着就让人有做菜的欲望。
灶台下堆着整齐的柴火,旁边的木架上摆着各种调料罐,葱姜蒜用湿布盖着,新鲜得很。
不一会儿,阿福就把洗好的菜端了过来。
芜菁切成了大小均匀的丝,白嫩嫩的,还带着水珠;苋菜择得干干净净,叶子舒展着,透着鲜亮的绿意;莲藕切成了薄薄的片状,泡在清水里,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三个白瓷盘里,看着就很有食欲。
陈小九挽起袖子,露出胳膊,准备开始炒菜。
他先拿起油罐,往铁锅里倒了适量的菜籽油,然后点燃灶火,柴火“噼啪”作响,火苗舔着锅底,很快就把铁锅烧热了。
等油热到微微冒烟,他正准备往锅里放切好的姜片和葱段,目光却不经意间落在了灶台上的盐罐上。
那盐罐是个粗陶做的,表面有些斑驳,罐口用一块红布盖着。
陈小九伸手拿起盐罐,掀开红布。
他往罐子里一看,里面的盐黑乎乎的,还夹杂着不少细小的沙粒和杂质,颗粒大小不一,最大的有指甲盖那么大,最小的却像粉末,跟他在现代吃的雪白细腻的加碘盐差别巨大,甚至连之前在道士师傅那里看到的、相对白净的盐都比不上。
“萧掌柜,您这盐怎么回事啊?”陈小九拿着盐罐走到刚走进后厨的萧掌柜面前,眉头皱了起来,疑惑地问道。
萧掌柜凑过来看了看罐子里的盐,脸上露出了然的笑容,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小师傅,您刚到咱这儿,可能还不知道,这就是咱平民百姓常吃的盐啊。
您也知道,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好盐都得先供给达官贵人当贡盐,剩下的粗盐才轮到咱小老百姓。
这盐虽然黑了点,还带着杂质,但咸味还是够的,平时炖菜、煮菜都用这个,镇上家家户户都吃这个,您就将就着用吧。
总比用醋布强吧。
”
陈小九皱了皱眉,心里有点打鼓。
他知道唐代盐铁官营的制度,优质的井盐、海盐大多被官府垄断,经过精细加工后供给皇室和官员,平民百姓只能吃这种未经提纯的粗盐,里面不仅有杂质,还可能含有有害物质,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