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微光与修正(2/3)
,林尘提着水桶去院外的水井打水。
夕阳已经完全落下,天边只剩下一抹淡淡的粉色,晚风拂过,带来一阵清凉,吹得他打了个寒颤。
他打了半桶水,慢慢走回小院,没有立刻清洗,而是先走到屋门口的石片旁,拿起木炭,开始复盘当天的训练数据。
石片上的表格已经写满了三列,每一行都记录着“次数”“速度”“精准度”“肌肉反馈”等信息。
林尘蹲在石片前,逐行查看数据,手指在“精准度”那一列轻轻滑动——从清晨的“偏差0.15寸”,到午后的“偏差0.2寸”,再到傍晚的“偏差0.22寸”,整体数据还算稳定,但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明明动作标准没变,握剑力度也调调整,为什么傍晚的精准度会轻微下降?”林尘皱着眉,在心里嘀咕。
他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中回放傍晚训练时的画面——每一次拔剑的动作,剑尖的轨迹,剑身出鞘的瞬间……
一遍,两遍,三遍……当回放第五遍时,他终于发现了问题。
在拔剑动作的后半程,尤其是剑身即将完全出鞘的瞬间,剑尖总会有一个极其微小的、向上的跳动。
这个跳动太细微了,肉眼几乎难以察觉,之前他只以为是肌肉疲劳导致的偶然偏差,可现在反复回放才发现,这个跳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每次拔剑都会出现,只是幅度不同——清晨体力充沛时,跳动幅度约0.05寸,几乎可以忽略;到了傍晚肌肉疲劳时,跳动幅度会增加到0.08寸,叠加原本的偏差,就导致精准度下降到了0.22寸。
“问题找到了。
”林尘睁开眼睛,眼神亮了起来。
他立刻站起身,走到训练区中央,拿起铁剑,开始做慢动作拔剑——他故意放慢速度,从握剑、出鞘,到剑身完全离鞘,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感受,尤其是剑身即将完全出鞘的瞬间。
当剑身抽出剑鞘约四分之三时,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手臂绕着肩关节旋转时,产生了一股轻微的“甩力”;当剑身完全离鞘的刹那,这股“甩力”突然失去了剑鞘的束缚,导致剑尖不由自主地向上跳了一下。
“是角动量守恒。
”林尘瞬间就想通了其中的原理。
他前世做生物力学实验时,研究过类似的旋转运动——当一个物体绕固定轴旋转时,角动量(质量、旋转半径、线速度的乘积)会保持守恒。
拔剑时,手臂相当于“固定轴”,剑身相当于“旋转物体”,在剑鞘内时,旋转半径是固定的(剑鞘限制了剑身的活动范围);当剑身完全离鞘后,旋转半径突然变大(剑身可以自由活动),为了维持角动量守恒,剑尖的线速度就会瞬间增加,从而产生向上的“鞭梢效应”——就像甩鞭子时,鞭梢会因为速度突然增加而产生剧烈的抖动。
找到了问题的物理本质,解决方案就清晰了。
“要么,在剑身完全离鞘前的刹那,用手腕施加一个向下的阻力力,抵消向上的跳动;要么,调整发力方式,让力量释放更线性,减少旋转带来的角动量。
”林尘在心里分析两种方案的可行性——调整发力方式需要改变已经形成的肌肉记忆,难度太大,而且可能影响拔剑速度;用手腕施加阻尼力,只需要在现有动作基础上增加一个细微的调整,更容易实现。
“就选第一种方案。
”林尘做出决定。
他再次握住铁剑,开始尝试——先按照正常速度拔剑,在剑身即将完全出鞘时,手腕轻轻向下压了一下。
“锃——”剑出鞘的瞬间,剑尖果然没有向上跳动,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手腕下压的力度太大,导致剑尖向下偏移了0.1寸,精准度反而更差了。
“力度过大,需减小阻尼力。
”林尘在心里记录,再次尝试。
第二次,他减小了手腕下压的力度,剑尖向上的跳动减小了,但还是有0.03寸的偏差。
“力度不足,且时机偏晚。
”
第三次,他提前了下压的时机,同时调整力度,剑尖的跳动几乎消失,却因为手腕动作太刻意,导致拔剑速度慢了0.2呼吸单位。
“时机过早,影响速度。
”
失败,失败,再失败。
夕阳彻底落下,夜幕笼罩了小院,只有天边的几颗星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林尘还在训练区中央反复尝试,铁剑出鞘、收鞘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不断重复,显得格外清晰。
他的手臂已经开始发酸,手腕因为反复调整动作,内侧的肌腱传来一阵刺痛,额头上的汗水再次渗了出来,滴在地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但他没有停下。
他知道,从“粗糙”的动作到“精密”的控制,必然要经历无数次的试错。
每一次失败,都是在排除错误的方案,离正确的方法更近一步——这和他前世做实验时,反复调整实验参数、验证假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样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开始放慢动作,不再追求速度,而是专注于感受手腕与剑身的互动——当剑身抽出剑鞘三分之二时,他能感觉到剑身对剑柄的“拉力”;当抽出四分之三时,“拉力”达到最大;就在“拉力”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