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微光与修正(3/3)
将消失(剑身完全离鞘)的前一刹那,他尝试着让手腕做出一个极其细微的、向下的“回带”动作——不是刻意的下压,而是像水流遇到阻碍时自然的转向。
“嗤——!”
一声轻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金属摩擦声,更加短促,更加锐利,像是划破丝绸的声音!
林尘的动作顿住了。
他握着铁剑,剑尖稳稳地指向院墙上的圆圈,没有丝毫颤抖,更没有那烦人的向上跳动——剑尖的中心点,刚好落在圆圈的正中央,偏差为0!
他成功了!
林尘站在原地,保持着拔剑的姿势,胸口微微起伏。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刚才手腕的那个“回带”动作,既没有影响拔剑速度(事后回想,速度甚至比之前快了0.1呼吸单位),又完美抵消了剑尖的跳动,让剑身的轨迹变得笔直而稳定。
这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理论分析与反复实践结合的必然结果——他用物理学原理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用无数次的失败试错找到了最优解,他的“控制变量法”和“理论模型”,第一次在实际训练中,验证了有效性。
林尘缓缓收剑回鞘,手指轻轻抚摸着剑柄,感受着刚才那个完美动作留下的肌肉记忆——手腕在特定时机的细微回带,手指对剑柄力度的精准控制,甚至连呼吸的节奏,都在那个瞬间与动作完美同步。
这种“掌控感”,比任何体力上的疲惫都更让他满足。
“【技术突破记录】发现剑尖跳动问题(根源:角动量守恒导致的鞭梢效应),通过手腕‘预阻尼回带’动作解决。
单次成功验证,偏差0,速度提升0.1呼吸单位。
需后续训练中强化肌肉记忆,实现稳定复现。
”林尘走到石片旁,用木炭快速记录下这个突破,字迹比以往更急促,却依旧清晰——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这种攻克技术难关的成就感,比收到朱果时的温暖,更让他觉得踏实。
就在这时,院墙外传来了赵铁柱熟悉的脚步声。
“林师兄!俺给你带晚饭啦!”赵铁柱推开院门,手里提着一个陶碗,碗里装着热气腾腾的红薯粥,还有两个粗面馒头,“今天伙房蒸了红薯,俺给你留了两块,放在粥里一起煮了,甜得很!”
赵铁柱走进小院,看到林尘站在石片旁,脸上带着少见的笑容,好奇地问:“林师兄,你今天咋这么高兴?是不是练剑有啥进步啦?”
“嗯,解决了一个小问题。
”林尘笑着说,这是他开始训练以来,第一次在赵铁柱面前露出如此轻松的笑容,“快进来,外面凉。
”
赵铁柱把陶碗递给林尘,凑到石片旁,看着上面的记录,虽然看不懂那些“偏差”“呼吸单位”是什么意思,却能从林尘的语气里感觉到他的开心。
“那就好!俺就知道,林师兄你这么努力,肯定能有进步!”赵铁柱憨厚地笑着,又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对了,俺今天在后山挖野菜时,看到几颗野草莓,给你留着了,你尝尝。
”
林尘接过油纸包,里面装着几颗红彤彤的野草莓,虽然个头不大,却很新鲜。
他拿起一颗放进嘴里,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带着山野的清香,驱散了口腔里的苦涩。
“谢谢你,赵铁柱。
”林尘真诚地说。
苏婉清的善意是夜空中的孤星,遥远却温暖;赵铁柱的陪伴则是身边的炉火,平凡却实在。
正是这两份不同的温暖,让他在这条孤独的训练路上,不至于彻底陷入冰冷的理性。
他坐在屋门口的台阶上,一边喝着红薯粥,一边和赵铁柱聊着天——赵铁柱说伙房今天发生的趣事,说杂役堂的张婆婆又给弟子们缝补衣裳,林尘偶尔回应几句,更多的时候是倾听。
粥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流进肚子里,驱散了身体的疲惫,也让心里的那丝兴奋,慢慢沉淀为更坚定的信念。
赵铁柱聊了一会儿,见林尘累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便收拾好碗筷,叮嘱他早点休息,然后离开了小院。
林尘送走赵铁柱,回到屋里,没有立刻睡觉,而是再次拿起铁剑,在屋里借着月光,做了几次慢动作拔剑——他需要尽快将刚才的“肌肉记忆”巩固下来,避免睡一觉就忘了。
月光从屋顶的破洞漏进来,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的动作依旧缓慢,却比之前更精准,手腕的“回带”动作越来越自然,剑尖的轨迹也越来越稳定。
夜空中的星星越来越亮,小院里的拔剑声,轻柔却坚定地回荡着。
林尘站在月光下,握着铁剑的手稳定而有力,眼神里闪烁着与星辰同样冷冽,却更加炽热的光芒。
他的路,没有走错。
微小的善意是支撑他前行的温暖,而技术上的每一次突破,则是他一步步走向目标的坚实脚印。
百万次拔剑的征程还很长,但他知道,只要继续坚持下去,继续在理性中寻找优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有一天,他能将这柄锈剑,练出属于自己的锋芒。
“锃——”又一次清脆的拔剑声,在寂静的夜里响起,宣告着新的技术修正,已经正式融入他的训练之中。
喜欢我在修真界拔剑百万年请大家收藏:()我在修真界拔剑百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