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衣带藏诏与君臣暗弈(1/3)
刘协近来“沉迷”于一项新的“玩物”——养蝈蝈。
他命内侍抓来十几只品相不错的,分笼装好,每日里对着它们喂食、观察,甚至还“认真”地记录它们的鸣叫频率和争斗习性,美其名曰“体察万物竞生之道”。
那专注又带着几分稚气的模样,落在监视者眼中,自是又添了一笔皇帝昏聩无为的佐证。
唯有在夜深人静,蝈蝈的鸣叫歇下之后,刘协眼中那层懵懂迷茫才会尽数褪去,显露出底下冰封般的冷静与锐利。
吕布那边的初步成功,如同在暗夜里点燃了一簇微弱的篝火,带来了些许暖意和光亮,但也同时照亮了周遭更深的黑暗与潜在的危险。
他不能有丝毫懈怠。
这日午后,他正拿着一根细草逗弄着笼中一只颇为神骏的“青头大将军”,老内侍悄步上前,低声道:“陛下,董车骑求见。
”
刘协逗弄蝈蝈的手微微一顿。
董承?他已有段时日未曾主动入宫。
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他的到来,绝不会是为了闲话家常。
“宣。
”刘协放下细草。
董承很快便走了进来。
他比前次见面时清瘦了些,眉宇间笼罩着一股难以化开的郁气与焦虑,即便他极力掩饰,那微微颤抖的手指和略显急促的呼吸,依旧逃不过刘协刻意观察的眼睛。
“臣董承,叩见陛下。
”董承行礼的姿态比往日更加恭敬,甚至透着一股孤注一掷的决绝。
“快快请起。
”刘协亲自上前搀扶,语气亲昵,“今日入宫,可是有事?”他引着董承走向偏殿,那里更僻静,也更适合密谈。
屏退左右,只余二人。
董承却并未立刻开口,而是目光警惕地扫视四周,仿佛那雕梁画栋间都藏着无形的耳朵。
刘协心中了然,主动走到窗边,指着窗外一株新移的石榴树,语气带着几分“炫耀”道:“你看,这是前日曹爱卿派人送来的,说是夏日榴花似火,给朕解闷。
曹爱卿真是……有心了。
”
董承看着那株石榴,眼中却闪过一丝痛楚与愤懑。
他猛地撩起衣袍下摆,再次跪倒在地,这次,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哽咽:“陛下!臣……臣等无能,使陛下受此屈辱,困于豺狼之侧!”
来了。
刘协心中凛然,知道正戏开场了。
他脸上适时的露出“惊慌”与“困惑”,连忙去扶董承:“舅氏何出此言?曹司空他……他待朕甚好,何来屈辱?”
“陛下!”董承抬起头,老泪纵横,他颤抖着手,竟开始解自己的腰带!那是一条用料讲究的锦带,并无太多装饰。
刘协瞳孔微缩,意识到这就是历史上那着名的“衣带诏”时刻!他按捺住内心的波澜,看着董承小心翼翼地拆开锦带的夹层,从里面取出一卷薄如蝉翼、却被暗红色血迹浸透大半的绢布。
那血色已然发暗,呈现出一种不祥的褐红,上面用更加深浓的血字,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誓言与名字。
“陛下请看!”董承将血诏高举过顶,声音悲怆而低沉,“此乃臣与昭信将军吴子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等,歃血为盟,誓诛国贼曹操之血书!我等皆愿为陛下,为汉室江山,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刘协“震惊”地后退半步,脸色“唰”地变得苍白,他伸出手,指尖微颤地接过那卷带着血腥气和人体温热的绢布。
目光扫过上面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以及那刺目的血誓。
他能感受到董承那炽热而绝望的忠诚,也能预见到这条衣带最终将引向的悲惨结局。
历史上,董承等人的密谋很快泄露,参与者尽数被诛,连有孕在身的董贵人也未能幸免。
这是一条注定沉没的破船。
但他不能直接拒绝。
寒了这批最后还愿意为汉室流血的臣子之心,他将来就真成了孤家寡人。
他需要这股力量,哪怕它微弱而危险。
他捧着血诏,沉默良久,脸上交织着“感动”、“恐惧”与“犹豫”,最终化为一声长长的叹息。
他没有立刻表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