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衣带藏诏与君臣暗弈(2/3)
是走到书案前,将血诏轻轻放下,然后转身,扶起跪地的董承。
“舅氏与诸位爱卿……忠心可昭日月,朕……心甚慰,亦……甚痛!”他语带哽咽,眼圈微微发红,“然……曹司空势大,爪牙遍布许都,宫中内外,皆其耳目。
此事……干系重大,一旦泄露,朕自身死不足惜,只怕……只怕汉室最后的希望,亦将断绝,舅氏与诸位忠臣,亦将遭灭顶之灾啊!”
董承闻言,更是激动:“陛下!臣等既立此誓,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求陛下明诏,臣等便可行事,纵然粉身碎骨,亦要清君侧,正朝纲!”
“不可!”刘协断然否定,语气急促,“莽撞行事,无异以卵击石!”他按住激动欲言的董承,目光“恳切”而“凝重”,“舅氏,诛杀国贼,非匹夫之勇可成。
需天时、地利、人和。
如今曹操刚于官渡前线稳住阵脚,许都虽空虚,但其根基未动,郭嘉、荀彧等智谋之士坐镇后方,校事府无孔不入。
此时动手,成功之机,百中无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引着董承走到那幅他平日“涂鸦”的、简陋的天下舆图前——这舆图在他现代地理知识的修正下,比这个时代的普通地图要精准不少。
“舅氏你看,”刘协指着地图,“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胜负未分。
此乃天时未至。
我等需要更强的外力,需要……一支能真正威胁到曹操根本的力量,在关键时刻,予以雷霆一击!”他将手指移向徐州方向,又缓缓划过荆襄、西凉,“内应固然重要,然无强援呼应,终是孤掌难鸣。
”
董承顺着他的手指看去,眉头紧锁:“陛下是指……吕布?或是刘表、马腾?”
“吕布反复,刘表守成,马腾远在西凉,皆非旦夕可至。
”刘协摇头,语气带着引导的意味,“朕思之,外力需寻,内应亦需稳固。
舅氏当下之急,非是贸然行事,而是暗中联络更多志同道合之士,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尤其……需确保联络之隐秘,绝不可再如今日这般,轻易携血诏入宫!若被校事府察觉,万事皆休!”
他这是在给董承套上缰绳,将“谋定后动”和“等待时机”的理念灌输进去,避免其冲动坏事。
同时,也是在为自己接触关羽等真正有价值的“外力”争取时间和理由。
董承虽觉憋屈,但见皇帝分析得头头是道,且确实关乎身家性命和大事成败,不由得冷静了几分:“陛下圣明,是臣等鲁莽了。
那……依陛下之见,该当如何?”
刘协沉吟片刻,压低声音道:“此血诏,朕已看过,舅氏之心,朕已知之。
此物留在宫中,风险太大,舅氏还需妥善藏好,非到万不得已,不可示人。
联络之事,需更加隐秘,可用商贾、方士等身份掩护,传递消息,需用密语……朕稍后会让人送一套简单的密语用法给舅氏。
”
他这是在逐步将董承的势力纳入自己更可控的通信体系。
“至于外力,”刘协目光微闪,“朕自有计较。
舅氏可曾留意,曹操近日将关羽羁縻于许都,厚待有加?”
董承一愣:“云长?此人确是万人敌,然其与刘备情深义重,恐难为陛下所用。
”
“事在人为。
”刘协淡淡道,眼中闪过一丝属于现代心理学博士的算计,“义之所在,有时非止于私情。
朕欲寻机与云长深谈,若能以天下大义动之,或可使其成为一把刺向曹操咽喉的利剑。
此事,需舅氏在外,为朕留意关羽动向,创造时机。
”
他将接触关羽的意图部分透露给董承,既是安抚,也是利用其资源,更是为后续动作铺垫。
若将来他与关羽的接触被曹操察觉,也可推说是在“安抚”曹操看重的大将,多了一层掩护。
董承闻言,眼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陛下深谋远虑,臣不及!臣定当谨遵陛下旨意,暗中联络,静待时机,并全力配合陛下,收服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