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保密室的评审(1/3)
文物局保密室的恒温系统嗡嗡运转,将湿度精准控制在55%——这是古画鉴定的最佳环境。
沈墨心抱着木盒站在门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锁扣,直到陆明轩推开门,示意她进去,她才深吸一口气,跟着走进这间堆满专业仪器的房间。
房间中央的鉴定台上,铺着米白色的无酸衬布。
江寻已经提前调试好了设备:左侧是纤维检测显微镜,能放大纸纤维到1000倍;右侧是墨色光谱分析仪,可比对古画墨色的化学成分;最里面还摆着台年代测定仪,靠碳十四衰变原理判断纸张老化年份——这些都是能识破市面上90%仿作的“火眼金睛”。
“先过仪器吧。
”陆明轩接过木盒,轻轻放在鉴定台上,“七叔还在赶来的路上,我们先让设备把把关,心里有个底。
”
江寻先拿起纤维检测显微镜的探头,对准《海上仙山图》的边角空白处。
屏幕上瞬间浮现出仿宣的纤维结构——淡褐色的纤维交错缠绕,还能看到几处细微的“老化断裂点”,那是沈墨心按AI数据手工挑制的,模仿自然老化的痕迹。
“纤维形态符合清代中期特征。
”他盯着屏幕,语气里带着期待,“断裂点的分布也符合‘150年传世’的规律,没有人工刻意破坏的痕迹。
”
接着是墨色光谱分析。
苏琳拿着取样棉签,在山石的墨色处轻轻粘了点墨粉,放进分析仪里。
半分钟后,屏幕跳出光谱图——墨色的主要成分是松烟、胶矾,还有微量的朱砂(清代古画常用的红色调合剂),与沈墨心师父留下的清代残卷墨色光谱比对,重合度高达99.2%。
“太好了!”苏琳忍不住感叹,指着光谱图上的一个小峰值,“这个微量朱砂的比例,连真的清代古画都有差异,你们的仿作居然能精准到这个程度,黑市的检测仪器肯定骗得过。
”
最后是年代测定仪。
江寻将画纸边角的一小块样本(提前预留的鉴定用样)放进仪器,按下启动键。
等待结果的三分钟里,保密室里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
沈墨心的手心微微出汗,她想起师父当年说的“古画的年份,藏在纤维的每一道裂痕里”,现在,仪器正在读取这些“裂痕”的秘密。
“嘀——”仪器发出提示音,屏幕显示:“纸张老化年份:149±3年,符合清代中期(1723-1820)传世古画老化范围。
”
“完美!”陆明轩拍了下手,“仪器这边全过了,接下来是专家评审。
”他对着门口喊了声,三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走了进来——都是文物局退休的古画鉴定专家,最年轻的也有六十多岁,常年和古画打交道,眼神比仪器还锐利。
第一位专家拿起放大镜,从山骨看到云雾,又翻到画背看了看裱糊痕迹(沈墨心按清代裱糊工艺做的假裱),点点头:“笔法像模像样,卷云皴有北宋郭熙的影子,又带了点清代王原祁的厚重,裱糊的浆糊也是老配方,没看出破绽。
”
第二位专家专注于墨色:“墨色的层次感很好,从浓到淡过渡自然,没有现代墨的‘贼光’,做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