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保密室的评审(2/3)
做得很地道,连‘返铅’(古画墨色长期氧化后的轻微泛灰)都有,不容易。
”
第三位专家翻到画的落款处(江寻按清代书画家的字体AI生成的假落款),用指尖摸了摸:“落款的笔力虽然稍弱,但行气连贯,没有仿作常见的‘拘谨感’,要是不跟真迹放在一起比,很难看出问题。
”
三位专家一致给出“高度仿真,可骗过非顶级鉴定”的结论,沈墨心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些。
她看向江寻,发现他也在笑,眼底是藏不住的成就感——这是他们第一次联手做出能得到专家认可的仿作,技术与手工的融合,终于有了实打实的成果。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脚步声,七叔走了进来。
他穿着件灰色的对襟衫,手里攥着个旧紫檀木盒,里面是他常用的鉴定工具——不是精密仪器,只有一枚祖传的玉柄放大镜(比沈墨心的那枚更旧,边缘都磨得发亮)和一根细竹针。
“七叔。
”众人都站起身,七叔是文物局公认的“古画活字典”,经他手鉴定的古画没有上千也有几百,最擅长从“神韵”上识破仿作,连仪器都查不出的细微破绽,他靠肉眼就能看出来。
七叔没说话,先在鉴定台前坐下,示意陆明轩把画展开。
他没拿放大镜,先凭肉眼扫了一遍,目光从山根到山顶,再到云雾,慢慢皱起了眉。
“你们先出去等会儿。
”他忽然开口,声音很沉,“我想单独看看。
”
众人面面相觑,还是陆明轩先反应过来,带着大家走出保密室,只留下七叔和那幅画。
门关上的瞬间,沈墨心的心又提了起来——她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保密室里,七叔拿起那枚旧玉柄放大镜,蹲下身,视线停在山根的云雾处。
他看得很慢,连呼吸都放轻了,偶尔用细竹针轻轻拨一下画纸的纤维,像在和古画“对话”。
半个钟头过去,他才慢慢站起身,打开紫檀木盒,从里面拿出一幅真的清代《海上仙山图》残卷(文物局的馆藏珍品,平时很少展出),放在仿作旁边比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外面的众人等得焦灼,沈墨心的指尖又开始摩挲手腕上的“守艺”银镯。
江寻看出她的紧张,轻声安慰:“就算七叔看出破绽,也只是‘神韵’上的小问题,我们可以改,不用慌。
”
就在这时,保密室的门开了,七叔走出来,脸色很平静,看不出是满意还是不满。
“画做得很用心。
”他先开口,语气里带着点认可,“仪器能查的地方,你们都做到了极致——纤维、墨色、年份,甚至裱糊,都没大问题。
”
沈墨心刚想松口气,就听见七叔话锋一转:“但有个地方,你们没做好。
”他指着仿作山根的云雾处,“这里的云雾,‘气’没连上。
”
“气?”江寻愣住了,他调出手机里的AI云雾参数,“按数据,云雾的密度、流动方向都符合清代古画的规律,怎么会‘气’没连上?”
“数据算不出‘气’。
”七叔拿起那幅真迹残卷,指着上面的云雾,“你看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