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到省医 古城门下的誓言(3/3)
,后面更精彩!
陈墨认出这正是昨天在车站遇到的张教授,惊喜地迎上去:“张教授,您也来晨练?”
“几十年习惯了。
”张教授收势微笑,“怎么样,第一天报到还顺利吗?”
陈墨将昨天的经历娓娓道来,包括晚上为邻居看诊的事。
张教授听得认真,不时点头。
“医者仁心,你做得对。
”张教授赞许道,“不过要记住,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特别是年轻医生,既要敢为人先,也要谨小慎微。
”
两人沿着护城河散步,张教授向陈墨讲起西安的中医历史:“你可知道,唐代这里的‘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当时有300多学生呢。
”
陈墨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已到了上班时间。
告别张教授,他快步走向省医院。
中医科的一天从早交班开始。
李主任向大家介绍了陈墨,科室十几位医生对新同事表示欢迎,但陈墨能感觉到一些人对他的好奇和保留态度。
“小陈刚毕业,理论扎实但临床经验不足,大家多帮助他。
”李主任说,“今天开始他跟王主任上门诊,学习接诊流程。
”
交班会后,李主任单独留下陈墨:“昨晚你想必已经体会到,医生这个职业没有严格的下班时间。
患者的需要就是命令,但也要量力而行,不懂的一定要请教上级医生。
”
陈墨心中一惊,没想到主任这么快就知道了昨晚的事。
“刘大妈是我家老邻居,一早就在电话里夸你呢。
”李主任看穿了他的心思,笑道,“不过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最好先向科室汇报。
医疗无小事,明白吗?”
“明白了,主任。
”陈墨红着脸回答。
门诊刚开始,候诊区已坐满了患者。
陈墨跟随王主任进入诊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第一位患者是位年轻女性,主诉月经不调。
王主任让陈墨先试诊。
陈墨有些紧张,但还是按照四诊合参的原则仔细问诊。
患者舌淡苔白,脉细弱,伴有头晕乏力,显然是气血两虚之证。
陈墨诊断后,看向王主任寻求确认。
“辨证基本正确,”王主任点头,“但你没注意到她左手关脉略有弦象,说明兼有肝郁。
处方时除了补气血,还要稍加疏肝解郁之品。
”
陈墨恍然大悟,临床辨证果然比书本复杂得多。
一上午,他接诊了八位病情相对简单的患者,每例都在王主任指导下完成。
渐渐地,他找到了感觉,问诊更加自信,脉诊也更加精准。
午休时,陈墨匆匆吃了两个母亲准备的馍馍,便跑去中药房熟悉药材。
省医院的中药房规模令他惊叹,数百种药材整齐排列,药香扑鼻。
老药工见他对药材如此感兴趣,热情地为他介绍各种药材的鉴别要点和炮制方法。
“现在年轻人肯钻药材的不多了。
”老药工感慨道,“好多医生只会开方,连药材真伪都分不清。
”
陈墨认真记下老药工的指点,这些实践经验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藏。
下午门诊来了一位疑难病例——五十多岁的男性患者,顽固性头痛多年,西医检查无异常,各种止痛药无效。
王主任亲自接诊,但患者舌脉表现复杂,寒热错杂,难以辨证。
“头痛部位在巅顶,遇寒加重,似属厥阴头痛;但口苦咽干,又像少阳证。
”王主任皱眉思索,转向陈墨,“你怎么看?”
陈墨仔细为患者把脉,观察舌苔,突然灵光一现:“王主任,会不会是血府逐瘀汤证?患者痛处固定,舌下络脉紫暗,虽有寒热错杂之象,但本质可能是瘀血阻滞。
”
王主任重新检查患者,豁然开朗:“说得对!我太过注重表面症状,忽略了瘀血本质。
就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
患者离去后,王主任难得地露出赞许的目光:“小陈,眼力不错。
瘀血头痛临床表现多变,容易误诊,你能抓住本质,很好。
”
这一刻,陈墨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大学五年苦读的医理,终于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下班后,陈墨再次去看望刘大妈的儿子。
令他惊喜的是,患者的湿疹已有轻微好转,瘙痒减轻。
陈墨调整了方子,增加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
走在回住处的路上,西安城华灯初上。
陈墨路过一家书店,橱窗里陈列着最新西医典籍,店内人头攒动。
而隔壁的中医药书店却门可罗雀,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景象刺痛了陈墨的心。
中医这座千年宝库,如今门庭冷落,而西医则日新月异。
他不禁思考:中医的未来在哪里?是固守传统,还是与时俱进?
回到小屋,陈墨在日记中写道:“第一天,接诊患者11人,得到前辈肯定一次,帮助患者一名。
中医之路漫长,今日仅是起点。
必须既深挖传统,又学习现代医学之长,方能不负医者使命。
”
窗外,古城墙在夜色中沉默矗立,如同中医千年传承的象征。
陈墨站在窗前,暗下决心:不仅要在这里扎根,更要让中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
他不知道,第二天等待他的,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医疗危机,一次对他医术和医德的真正考验......
喜欢神医闯关中请大家收藏:()神医闯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