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西医融合之道之主任的教诲(2/3)
,可能会延误救治的最佳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
教室里一片寂静。
李主任环视四位实习生,语气凝重:“医学的第一原则是‘不伤害’。
在现代医疗环境下,中医医生必须掌握足够的西医知识,知道什么情况该坚持中医治疗,什么情况需要立即转诊或寻求西医协助。
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
陈墨深以为然,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不伤害——医者第一原则”几个字。
李主任继续讲解实习的具体要求:每周需要完成至少10份详细病历书写,参与2次疑难病例讨论,每月完成1篇文献阅读报告...任务量之大,让在场实习生不禁暗暗咂舌。
“我知道这个要求很高,”李主任似乎看透了大家的心思,“但省医院中医科不仅是临床科室,还是全省中医教研基地。
我们对实习生的培养标准向来严格,希望你们能够承受住压力,六个月后真正成长为合格的中医医师。
”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李主任详细讲解了中西医结合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
从高血压的“肝阳上亢”与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系,到糖尿病的“消渴”证与现代代谢理论的对应,他引经据典,又结合最新科研进展,展现出了深厚的中西医功底。
陈墨全神贯注地听着,笔几乎没停过。
他不仅记录要点,还在旁边空白处画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联想。
当李主任提到“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肝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时,他甚至快速绘制了一个示意图,标注中药成分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课间休息时,李主任特意走到陈墨身边,翻看他的笔记:“很详细的记录,还有自己的思考。
这个示意图画得不错,能解释一下吗?”
陈墨有些紧张地站起来:“主任,我是根据您讲的内容,结合之前读过的文献画的。
柴胡皂苷可以调节T细胞功能,桂枝中的桂皮醛有抗炎作用,干姜辣素则能影响巨噬细胞...”
李主任仔细听着,不时点头:“很有见地。
看来你对中药药理很有研究。
”
“陈墨大学时就是我们班的‘活字典’,”李梦瑶笑着插话,“他几乎能把《本草纲目》背下来。
”
孙小军在一旁轻哼一声:“死记硬背不等于会看病。
”
李主任看了孙小军一眼,意味深长地说:“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实践的根基。
但你们说得都对,理论和实践必须结合。
”
下半场培训,李主任重点讲解了省医院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
以糖尿病为例,医院制定了详细的分期诊疗方案:初诊患者先进行西医标准评估,然后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制定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我们不排斥西药降糖,但会配合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并发症。
同时,针灸、推拿、饮食疗法都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李主任展示了一组数据,“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均优于单一疗法。
”
陈墨举手提问:“主任,在这种模式下,如何准确评估中医治疗的贡献度?会不会出现中西医效果混淆的情况?”
“很好的问题。
”李主任赞许地点头,“我们设计了严格的评估体系:设立对照组,采用盲法评估,同时监测多项生物标志物。
例如,在观察黄芪对糖尿病肾病疗效时,我们不仅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还监测了TGF-β1、MCP-1等特定细胞因子的变化。
”
他调出另一张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