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记忆碎片涌,绝境识危局(1/3)
头痛欲裂,像是有无数根钢针在太阳穴里反复搅动。
李明远扶着虎皮床沿缓缓起身,刚站稳便一阵天旋地转,不得不伸手扶住冰冷的墙壁。
粗糙的夯土墙触感真实,墙上悬挂的盔甲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提醒着他这不是梦境——他真的成了崇祯十七年的吴三桂,置身于这座决定华夏命运的山海关总兵府中。
无数陌生的记忆碎片如同决堤的洪水,再次汹涌着灌入脑海。
那是属于“吴三桂”的人生轨迹:出身辽东将门,自幼随父吴襄征战沙场,凭借战功一路擢升,最终执掌三万关宁铁骑,镇守山海关,成为大明王朝抵御清军入关的最后一道屏障。
记忆的最后片段,是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的噩耗传来时,他在总兵府中彻夜不眠,一边是李自成大顺军攻破北京后的招降使者,一边是多尔衮清军屯兵关外的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这位铁血将军终究是扛不住压力,突发急病昏迷过去,再醒来时,躯壳里已换了一个灵魂。
“崇祯十七年四月……”李明远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案几上的羊皮地图。
这个时间点,正是历史的关键转折点。
他闭上眼睛,结合自己多年研究的明末史料与刚接收的原主记忆,一幅危机四伏的局势图在脑海中清晰浮现。
北京已经陷落,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延续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覆灭。
如今占据京城的,是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
记忆中,原主曾派使者前往北京试探,得到的消息却让人心寒:大顺军进入北京后,迅速腐化堕落,李自成本人沉迷酒色,部下更是肆无忌惮地劫掠官绅富户,就连原主留在北京的家产也被抄没,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权将军刘宗敏霸占。
“冲冠一怒为红颜?”李明远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冷笑。
后世史书多以此解读吴三桂的后续选择,但作为历史研究者,他深知这不过是文人墨客的浪漫化演绎。
真正让吴三桂动摇的,是大顺军暴露出的短视与残暴。
刘宗敏霸占陈圆圆,本质上反映的是大顺军对降将的漠视与掠夺,这样一支纪律松弛、唯利是图的军队,即便暂时占据京城,也绝无长久立足之可能。
投靠李自成?无异于与虎谋皮,最终只会落得个“鸟尽弓藏”的下场。
比起大顺军的短视,关外的清军更具威胁。
记忆中,多尔衮率领的十万八旗劲旅早已屯兵山海关外的宁远、锦州一带,旌旗蔽日,杀气腾腾。
这位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雄才大略,野心勃勃,多年来一直觊觎中原。
此次大明覆灭,对他而言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原主昏迷前,已收到多尔衮的第一封招降信,信中言辞恳切,许诺“借兵破顺,裂土封王”,实则字字句句都透着吞并关宁铁骑、夺取山海关的野心。
李明远太清楚清军的底细了。
八旗军战斗力强悍,但其统治手段极为残暴。
从努尔哈赤时期的辽东屠城,到后来入关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军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汉家百姓遭受的苦难罄竹难书。
一旦打开山海关大门,引清军入关,无异于引狼入室,不仅自己会背上千古骂名,更会让华夏大地陷入无尽的战乱与沉沦。
内忧外患交织,更让人心悸的是内部的不稳定。
关宁铁骑虽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但经过连年征战,早已疲惫不堪。
如今大明覆灭,军心涣散,内部更是分裂成三派:以副将白广恩为首的投降派,主张投靠清军,认为“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