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智对多尔衮,隔空探虚实(1/3)
暮春的山海关,风沙比往日更烈,呼啸着掠过总兵府的飞檐,卷起墙角的枯叶,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远方传来的战吼。
李明远刚处理完城防加固的文书,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窗外便传来亲兵急促的脚步声。
“将军,关外有清军使者求见,说是多尔衮王爷派来的亲信,携带密信,要求面呈将军本人。
”亲兵单膝跪地,语气谨慎。
李自成的招降使者还在驿馆待着,多尔衮的人此刻找上门,显然是嗅到了风声,想趁机施压。
李明远指尖在桌案上轻轻一顿,眸中闪过一丝精光。
多尔衮这步棋走得极快,显然是不想让他有太多时间周旋。
他沉吟片刻,沉声道:“让他进来。
记住,全程在外守卫,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书房,包括驿馆里的大顺使者那边,也派人盯紧了,防止他们互通消息。
”
“末将遵命!”亲兵领命退下,不多时,便引着一名身着青色锦袍、留着辫子的男子走进书房。
那男子约莫三十岁年纪,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如鹰,进门后并未行礼,只是微微颔首,语气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傲慢:“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在下范文程麾下幕僚张存仁,奉睿亲王多尔衮之命,特来递送书信。
”
李明远心中一动。
张存仁?他记得此人原是大明将领,后来投降清军,颇得多尔衮信任,是清军入关前的重要谋士之一。
多尔衮派他来,显然不是简单的送信,而是想探他的虚实,甚至借机施压。
他不动声色地抬手示意:“张先生请坐。
不知睿亲王有何指教?”
张存仁毫不客气地坐下,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封的书信,放在桌案上,推到李明远面前:“我家王爷说了,如今大明已亡,李自成逆贼霸占京城,残害百姓,将军手握三万关宁铁骑,镇守天下第一关,实乃汉家栋梁。
若将军愿开关借兵,与我大清共讨逆贼,事成之后,王爷愿奏请皇上,封将军为王,世守辽东,裂土而治,共享荣华富贵。
”
李明远拿起书信,并未拆开,只是摩挲着封蜡上的清军印信,脸上露出沉吟之色。
信中的内容,他早已能猜到七八分——无非是“借兵破顺”的老套路,用“裂土封王”的诱饵,诱骗他打开山海关大门。
但他清楚,多尔衮所谓的“借兵”,实则是想收编关宁铁骑,一旦山海关洞开,清军入关,他吴三桂便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张先生,”李明远放下书信,语气带着几分为难,“睿亲王的好意,本将军心领了。
只是此事事关重大,关宁铁骑皆是大明旧部,如今崇祯皇帝刚驾崩,将士们悲痛万分,若贸然与大清合作,恐怕会引发哗变,到时不仅无法共讨逆贼,反而会自乱阵脚,得不偿失啊。
”
这番话,与他应对李自成使者的说辞如出一辙,既表达了“不敢轻易答应”的态度,又给了对方一个无法反驳的理由。
张存仁显然早有准备,冷笑一声:“将军此言差矣!大明已亡,无可挽回,识时务者为俊杰。
李自成逆贼残暴不仁,劫掠官绅,百姓怨声载道,岂能长久?我大清兵强马壮,仁德布于天下,此次兴兵,实为吊民伐罪,拯救汉家百姓于水火。
将军若能认清形势,归顺大清,不仅可保自身富贵,更能为天下苍生造福,何乐而不为?”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凌厉起来:“况且,如今我大清十万大军已屯兵关外,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在虎视眈眈。
将军夹在中间,若不做出决断,一旦两军同时发难,山海关必破无疑!到那时,将军悔之晚矣!”
这番话软硬兼施,既有诱惑,又有威胁,显然是想逼迫李明远尽快表态。
李明远心中冷笑,面上却愈发恭敬:“张先生所言极是,只是此事关系到三万将士的身家性命,本将军实在不敢擅自做主。
还请张先生宽限几日,容我与众将商议一番,再给睿亲王答复,如何?”
张存仁盯着李明远的眼睛,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
见李明远神色坦然,语气诚恳,不像是在敷衍,便点了点头:“也罢。
我家王爷念及将军处境,便给将军三日时间。
三日后,我再来听候答复。
若将军还是犹豫不决,休怪我大清铁骑不认情面!”
“多谢张先生体谅!”李明远连忙拱手道谢,又吩咐亲兵,“备下薄酒,好好招待张先生。
”
“不必了。
”张存仁站起身,摆了摆手,“我还有要务在身,先行告辞。
将军好自为之!”说罢,他转身离去,脚步匆匆,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送走张存仁,李明远脸上的笑容瞬间褪去,拿起多尔衮的书信,随手丢在一边,神色凝重。
多尔衮派张存仁来,显然是察觉到了他的拖延之意,这三日,必然不会安分,说不定会暗中联络军中的投降派,甚至派人侦查山海关的防御部署。
“将军,这多尔衮的使者来者不善,我们该如何应对?”吴应麒从屏风后走出来,神色担忧。
他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