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3)
不患寡而患不均。
若只供养嫡长子,那现在的老二、老三、老四这些藩王怎么办?
他们同样不是嫡长子。
若不供养,还算什么大明藩王?
“难道将来还能指望他们与标儿内外同心,共守大明江山?!”
“即便老二、老三、老四这些初代藩王尚能安分,若只让第二代藩王的嫡长子享受朝廷供养。
”
“那么标儿的子嗣们又该如何自处?!”
“且不说远的,若立雄英为皇太孙,允文这些孩子又当如何?!”
“日后标儿是要对自己的骨肉格外开恩?还是要效仿历代的无情,将他们尽数驱逐?!”
“若标儿厚待亲子却苛待藩王子孙,他的兄弟们岂能心服?!”
“若标儿对亲子同样严苛,只怕他百年之后的皇位之争必将血流成河!”
“若不争,他们连做个富贵闲人的资格都没有!”
“若争,反倒有一线机会登上至尊之位!”
“你说,标儿后宫的妃嫔和那些皇孙们会作何打算?!”
马皇后闻言也不由得眉头深锁。
倘若朱标继位后当真铁面无私,连亲生皇子都不给半点荣华富贵。
那么第三代大明皇位的争夺必将异常血腥残酷。
不争,便一无所有。
争了,纵然九死一生,却仍有渺茫希望问鼎帝位。
这般极端局面下,即便皇孙们不愿相争,他们身后的妃嫔也定会推波助澜。
这些女子嫁入天家,所求无非是母凭子贵的尊荣。
若连这点指望都落空,倒不如嫁与朝中重臣,至少能为子孙挣得安稳前程。
“若真演变至此。
”
“即便留下立嫡长子为储的祖制,也难挡那些走投无路的皇子皇孙。
”
“储君终究不是真龙天子!”
“只要太子太孙遭遇不测,其他皇子便有了可乘之机!”
“再大的风险,他们也甘愿铤而走险!”
“到那时,大明必将因皇位继承陷入巨大动荡。
”
“轻则朝纲紊乱,重则国力衰微,甚至会有之危!”
朱元璋目光如炬,仿佛已预见严苛政策可能引发的血腥夺嫡。
“况且,这也有违朕设立藩王制度的初衷。
”
朱元璋设立藩王制度,初衷是让朱家子孙同心协力,共同治理和守护大明江山。
他认为前朝覆灭的重要原因在于君主孤立无援,臣子不忠,面对叛乱时不堪一击。
早年经历让朱元璋对文臣武将充满不信任。
他坚信在国家危难时刻,这些外人未必可靠。
但朱家子孙不同,这天下本就是他们的家业,自然会在关键时刻竭尽全力。
这就像一家公司:天子是董事长,掌握最高权力;文武大臣如同普通员工,公司兴衰与他们无关;而藩王则是持有股份的高管,公司存亡直接关系他们的利益。
为了自身权柄,他们必定会全力维护大明。
朱元璋时代的藩王虽无裂土之名,却拥有实际兵权。
高等藩王可统率近两万护卫,在自己的封地俨然是土皇帝。
这样的制度对藩王极具吸引力,即便当不了天子,也能在地方称雄一方。
因此,当大明遭遇危机时,这些藩王自然会挺身而出。
大明藩王们确实愿意为朝廷竭尽忠诚、倾注心血。
毕竟大明的强盛与他们手中的权力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
然而到了朱棣时期,朱元璋设立的藩王制度逐渐变质。
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