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2/3)
的改变,便是藩王失去了兵权,也不再承担镇守边疆、平定内乱的责任。
朱棣本就是凭借藩王兵权起兵夺位,登基后自然要防止其他藩王效仿。
虽然削去兵权,但顾及血脉亲情和皇家颜面,朱棣提高了藩王的岁禄作为补偿。
这相当于将原本拥有实权的藩王,变成了只享富贵却无实权的闲散宗室。
简单来说,朱元璋时期的藩王被培养成国之栋梁,而朱棣时期的藩王则被当作富贵闲人圈养。
前者对国家利弊难辨,但至少有一定益处;后者虽巩固皇权,却养出了一群只知吸血、毫无贡献的蛀虫。
后世皇帝碍于祖制,只能小修小补,始终无法根除这一弊端,最终导致问题愈演愈烈,直至拖垮大明。
可以说,明朝的覆灭,很大程度上源于朱元璋和朱棣两代对宗藩制度的制定与修改。
马皇后听完,也不知如何是好。
继续供养宗室,终将拖累国家;若不供养,又恐引发皇室内斗。
似乎无论怎么选,都没有万全之策。
更令人头疼的是,他们根本找不到第三条可行的路!
朱元璋从燕长倾那里暗中听闻消息后,始终紧锁眉头。
近日胡惟庸大权独揽、嚣张跋扈,本已让他心生不满,但此刻却无暇顾及。
毕竟,胡惟庸再如何猖狂,也不过是一介臣子,若不顾及大义名分,只需派一名小卒便可取其性命。
对朱元璋而言,胡惟庸之事并非无解,甚至办法不止一个,只需权衡后果轻重,择其优者即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此,他对胡惟庸虽深感不满,却并未真正头疼。
真正令他忧心忡忡的,是大明皇室宗亲俸禄的未来。
时至今日,他仍未想出两全其美的解决之策。
沉默良久,马皇后轻轻握住朱元璋的手,柔声劝慰:
“既然咱们想不出办法,不如让别人去想。
”
“你不是说,那个预见大明两三百年后的人叫燕长倾吗?”
“他既能预见此事,想必也有解决之法。
”
“你态度好些,别吓着他。
若有办法,他定不会隐瞒。
”
朱元璋闻言,眼中一亮,朗声笑道:
“哈哈哈,还是妹子说得对!”
“既然咱想不出办法,就让别人替咱想!”
“尤其是那燕长倾,口口声声要教标儿他们‘屠龙技’,还对咱多有不敬!”
“他若能给出让咱满意的方案,咱便既往不咎!”
“若给不出——”朱元璋语气骤冷,“就让他提前三百年为大明殉国!”
说到最后,杀气凛然。
虽未真正解决问题,但至少找到了可能解决之人,朱元璋心情稍缓。
“不过,咱之前是暗中旁听,他们并不知晓。
”
“若贸然找他讨要办法,反倒暴露了咱之事。
”
朱元璋轻捋胡须,略显尴尬。
身为大明天子,颜面终究要紧,尤其在儿子们面前,更需维护父皇威严。
若让他们知晓自己谈话,岂不有损威严?
“少用些锦衣卫!”
“他们是你儿子,不是犯人!”
马皇后轻拍朱元璋手背,不满道。
“我这不是担心他们被小人蒙蔽,做出荒唐事来。
”
“你瞧,这次要不是我提前派了锦衣卫盯着,哪能发现有人竟敢大言不惭,自称通晓‘屠龙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