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1/3)
见众人这般谦逊,他若再推拒,反倒显得不近人情。
轻叹一声,燕长倾侧身让步:“进来吧,你们先去小教室稍坐,我换身衣裳便来。
”
“叨扰了。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燕长倾听完他们对宗亲制度改良的要求后仍允准入内,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召集府中幕僚连日商讨无果的难题,燕长倾或许已有之法!
朱标与年长的朱樉、朱棡、朱棣等人交换眼神,心中对燕长倾的评价又拔高几分。
【难道方才那些赞誉……竟非虚言?】
年幼的朱桢与朱榑对视一眼,彼此眼底俱是惊诧。
待燕长倾转身离去,朱标便领着诸弟熟门熟路地走向小教室。
朱元璋已在锦衣卫的安排下悄然进入密室等候。
两刻钟后,燕长倾沐浴更衣完毕,依旧身披那袭炽烈如焰的赤色长袍,缓步踏入。
……
小教室内,燕长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两行字:【陛下】、【大明皇室宗亲制度】。
他目光扫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语气平静道:
“若要改革大明宗亲制度,首需明晰陛下其人——他究竟是何等身份,何等心性?”
“唯有洞悉陛下所求,方能制定合乎其意的宗亲制度。
”
台下众皇子闻言颔首,连密室中的朱元璋亦目露赞许。
“既如此,诸位以为陛下是何等人物?身具何种身份?”燕长倾环视众人问道。
依照长幼之序,朱樉等人的目光皆投向太子朱标。
暗室内的朱元璋亦凝神屏息,静待长子作答。
朱标沉思片刻,郑重开口:
“父皇乃天子,更是勤政爱民之君。
”
“历数前朝,勤勉能及父皇者,寥寥无几。
”
“自登基以来,父皇奏疏近三百,裁决政务超四百件。
”
“三百六十五日,无一日懈怠。
”
自洪武十年起,朱元璋命太子朱标协理政务,使其亲历之劳。
朱标深谙其父日理万机之艰,纵是年轻体健,亦觉力有不逮。
朱元璋年已半百,却始终如一地勤勉政务,从不懈怠分毫!
朱标虽已开始接触奏章、处理国事,但这仅是初步历练,远未真正执掌朝纲。
每份奏疏经朱标批阅后,朱元璋必会重新审阅。
若发现欠妥之处,便批注发回令太子重新斟酌;若处理得当,则直接按朱标意见施行。
这番往复之间,朱元璋的工作量至少是太子的两倍有余。
如今稍有好转,寻常政务已能决断,不必再劳父皇事事复核。
朱标轻声叹息。
未亲历朝政前,他全然不知勤政之君竟如此辛劳!
其余皇子默然不语。
因非储君之故,朱元璋未以储君标准要求他们,更不令其参与政事。
他们自然无从知晓勤政天子的日常操劳。
密室中的朱元璋透过窥孔凝视爱子,眼中满是欣慰。
作为君王与父亲,见太子既能体察君父辛劳,又肯坚持学习理政,将来托付江山便安心了。
燕长倾暗自颔首。
论勤政程度,朱元璋堪称千古之最!后世所谓一词,放在这位身上都显得苍白——这分明是勤政到极致的典范!
其千古一帝的盛誉,三分之一源于旷世勤政,三分之一起于布衣天子之传奇,最后三分之一则来自驱除胡虏、汉家山河的伟业。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