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1/3)
朱樉按捺不住,起身质问燕长倾:“若依‘天子之泽,五世而斩’之说,每位皇子五代子孙不足六百,岂非太过单薄?”
此事关乎藩王利益,他必须趁太子朱标尚未将新制呈递父皇前据理力争。
燕长倾淡然回应:“一万人乃玉碟所载皇室宗亲之数。
”言外之意,未被录入玉碟的后裔仍存,只是朝廷不予承认。
若藩王自行认养,便需自行供养。
朱樉哑然,颓然落座。
以藩王之资,如何供养得起?
燕长倾提笔于黑板续写:“大明皇室宗亲定额一万,含亲王十六、郡王八十、镇国将军四百、辅国将军两千、镇州将军一万。
若亲王岁禄五万石,十六亲王年耗八十万石。
”
“每位郡王年俸六千石,八十位郡王合计年俸四十八万石。
”
“镇国将军年俸一千石,四百位镇国将军合计年俸四十万石。
”
“辅国将军年俸五百石,两千位辅国将军合计年俸一百万石。
”
“镇州将军年俸三百石,一万位镇州将军合计年俸三百万石。
”
“综上,所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镇州将军的年俸总额为五百六十八万石!”
当听到调整后的大明宗室俸禄总额定为五百六十八万石时,殿下的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以及暗室中的朱元璋都暗自松了口气。
相较于最初听闻的两三百年后可能暴涨至五六亿石,或两三千万石的宗室俸禄,如今五六百万石的数额显然更易接受。
至少这一数额不会在未来拖垮大明每年近两千万石的总税收。
“近六百万石的宗室俸禄,约占当前大明岁入的三分之一。
”
“这一比例仍属偏高。
”
“虽不至成为未来倾覆大明的首要原因,但仍会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
“朝廷需以剩余三分之二的岁入支付百官俸禄、军队开支,并应对灾荒民生等事项。
”
“丰年尚可维持,若遇灾年,恐难收支平衡。
”
“故臣建议,若要确保财政运转顺畅,宗室俸禄占比不宜超过岁入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
”
“否则,宗室供养制度纵非之主因,亦将成为重要诱因。
”
燕长倾搁下粉笔,转身对朱标等皇子平静陈述。
......
燕长倾屡屡提及大明未来的衰亡之语,即便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也感到难以承受。
他们身为大明太子或藩王,却总听燕长倾张口闭口便是大明将亡,心中难免不悦。
难道就不能给他们留几分颜面?!
更何况,他们刚刚已解决了未来大明因宗亲俸禄过重而崩溃的隐患。
虽说这问题并非他们亲手解决,但既然知晓了应对之策,便也算作他们的功劳。
未来的大明,绝不会亡!
尽管对燕长倾的言论颇为不满,但念在他方才献策解决了宗亲俸禄之患,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人还是决定暂且忍耐。
“宗亲岁禄总额,当真必须降至岁入的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晋王朱棡拧眉问道。
此前燕长倾假设宗亲岁禄总额为五百六十八万石,约占大明岁入的三分之一。
若降至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便意味着宗亲俸禄直接减半。
这对皇室宗亲而言,损失不可谓不大。
“仅是建议。
”燕长倾神色淡然,“包括方才所设各爵位俸禄,皆可参考,亦可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