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秋阳斜照四合院,陈默守书侍病奶(2/3)
奶奶买点营养品。
”
这话听着是关心,可我心里门儿清——他就是想占便宜。
我正琢磨着怎么回绝,屋里忽然传来奶奶的咳嗽声,哑得像破锣,一声接着一声,听得人心里发紧。
我赶紧转身往里走:“三大爷,我先伺候奶奶了,您慢走。
”
进了屋,奶奶正挣扎着想坐起来,胸口起伏得厉害。
我赶紧扶着她,把枕头垫得高些,又给她顺了顺背。
她抓着我的手,手凉得像冰,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默儿,别听你三大爷的,那些书是你爹妈留下的念想,不能动。
”
“我知道,奶奶,您别操心这个。
”我拿过桌边的搪瓷缸,倒了点温水给她润嗓子,“我这就去给您熬药,喝完药再睡会儿。
”
熬药的时候,我盯着炉子里的火苗发呆。
药罐里飘出的中药味,苦得钻鼻子,混着煤烟味,成了我每天最熟悉的味道。
大夫说奶奶这风湿性心脏病得手术,可那手术费要三百多块——我攒了大半年,才攒了不到五十块,连药钱都快撑不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愣神呢,院门口忽然热闹起来,有人喊“赵主任来了”。
我探头出去看,只见街道办的赵卫国带着俩穿干部服的人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个文件夹。
赵卫国是街道办副主任,平时不怎么来院里,一来准没好事——前儿他还跟我提过,想让我把东厢房腾出来给他侄子住,说我这房“地段好,采光足”,我没同意。
他径直走到我家门前,皮笑肉不笑地说:“陈默,忙着呢?跟你说个事,院里要搞翻新,你这东厢房年头久了,墙皮都掉了,得修修。
你看是不是先搬出去住段时间?”
我心里一紧——这东厢房是我家的根,搬出去我跟奶奶住哪儿?“赵主任,我家就这一间房,搬出去没地方去啊。
”
“没地方去?”赵卫国撇了撇嘴,眼睛扫了扫我屋里,“你这屋也不大,要不先跟傻柱挤挤?他那屋宽敞,俩人住没问题。
”
这话刚说完,后院傻柱的大嗓门就响了:“赵主任,您可别逗了!我那屋就一床,怎么挤?再说我跟许大茂不对付,陈默住我那儿,许大茂不得天天来拍我窗户?”
许大茂刚好从屋里出来,穿着件花衬衫,手里拿着个搪瓷缸,听见这话立刻接茬:“傻柱,你少往我身上泼脏水!我是那样的人吗?不过陈默这屋确实该修了,万一塌了砸着人,谁负责?”
俩人你一言我一语,跟唱大戏似的。
我看着他们一唱一和,心里跟明镜似的——赵卫国就是想趁翻新把我赶出去,好把房给她侄子。
我正想争辩,身后忽然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回头一看,是苏青禾。
苏青禾比我小一岁,住后院西厢房,是老中医苏大夫的孙女。
她平时话不多,总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发扎成个马尾,垂在脑后,手里总拿着个药匣子,走路轻得跟猫似的。
她走到我身边,声音轻轻的,却透着股安稳劲儿:“你奶奶的药快熬干了,我刚才闻着药味不对。
”
我这才想起灶上的药,赶紧跑回去关火,揭开药罐一看,果然只剩个底儿了,药渣都快糊了。
我心里又急又乱,眼眶有点发热——连熬药这点事都做不好,我怎么照顾奶奶?
苏青禾跟进来,拿起药罐看了看,没说话,转身从她的药匣子里掏出几味药材,有当归、黄芪,还有些我不认识的叶子。
“这是我奶奶配的止咳药,加在你原来的药里,再熬一刻钟,对老人家的咳嗽好。
”她一边说,一边把药材放进药罐,动作麻利得很,手指纤细,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
我看着她低头忙活的样子,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她的发梢上,泛着淡淡的金光。
我想说声谢谢,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平时跟她说话不多,总觉得她有点冷,可这会儿却觉得心里暖暖的。
“你盯着火,别再熬糊了。
”苏青禾把药罐放在煤炉上,又叮嘱了一句,才拿着药匣子走了。
她走的时候,衣角轻轻扫过我的胳膊,软乎乎的,带着股淡淡的药香味。
等药熬好,我端进屋给奶奶喝。
奶奶喝了药,咳嗽轻了些,没多久就睡着了。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