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乱葬岗的阴兵借道(1/3)
1.夜行贩金斗
山东鲁中,丘陵起伏,沟壑纵横。
八十年代初,山风还带着旧时代的尘土味,吹过荒草萋萋的野地,卷起几片枯叶,在半空中打个旋儿,又落进塌陷的坟窝里。
深夜子时三刻,瓦缸村外十里坡的乱葬岗上,雾气如绸,贴着地皮缓缓流动。
月光惨白,照得坟头石碑泛青,有些倒了,有些裂了,字迹早已被风雨啃得模糊不清。
乌鸦不叫,猫头鹰也不鸣,整片荒岗静得像是死过两回。
就在这时候,一个佝偻的身影从南边小路晃了出来。
是金斗老汉。
他肩上扛着一口破麻袋,里头装着从邻县收来的旧铜器、碎银角子,还有几枚沾满泥垢的清代铜钱——这是他今晚的收成。
脚下一双千层底布鞋早磨穿了底,走一步咯吱响一声,像是踩在谁的骨头上。
他手里提着一盏马灯,灯罩蒙尘,火苗微弱,映着他满脸褶子,像极了一张晒干的核桃皮。
金斗老汉年近六旬,独居瓦缸村东头一间土坯房,靠走村串户收些古董杂件换粮度日。
人称“金斗”,不是因为他姓金,而是早年用一只黄铜酒斗当秤砣,称金银不差分毫,灵验得很。
后来这绰号就传开了,连本名都被人忘了。
今夜他原不该走这条路。
可为了赶早集,抄近道翻过十里坡,偏偏就得经过这乱葬岗。
老辈人讲:此地埋的都是无主尸、战死兵、刑场鬼,清末民初那阵子,官府懒得管,拉来一堆堆往坑里一扔,盖层薄土就算完事。
逢年过节没人烧纸,孤魂野鬼没处领香火,便在夜里游荡,寻替身,讨阳气。
所以本地有句老话:“宁绕三十里,不走十里坡。
”
可金斗老汉不信邪。
他自小听得多,看得少,总觉得那些故事不过是吓娃子的玩意儿。
再说了,他这些年走南闯北,见过真龙棺、摸过镇墓兽,连民国军阀的秘葬都偷偷瞄过一眼,哪会怕几个野鬼?
念头刚起,忽觉脚下一滑。
他低头一看,竟是踩进了一个新挖的浅坑。
坑不大,却齐整,四四方方,像是有人刚刚掘过。
更怪的是,坑底铺着一层红布,上面摆着三根未燃尽的白蜡烛,还有一碟发黑的供果。
“谁家在这儿做法?”金斗心头一紧。
他举灯细看,四周并无脚印,连草都没踩倒一根。
可那蜡烛明明还在冒烟,火芯微微跳动,仿佛刚熄不久。
寒意顺着脊梁往上爬。
他正欲后退,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
嗒、嗒、嗒……
整齐划一,像是许多人同时迈步,皮靴踩在地上,沉稳有力。
金斗屏住呼吸,躲在一块倾倒的石碑后,探头望去。
只见雾中走出一支队伍。
人人身穿清代绿营兵服,头戴红缨帽,腰挎长刀,肩扛一口漆黑大棺。
那棺木通体乌亮,四角镶铜,棺盖上刻着古怪符文,隐隐透出暗红光泽。
队伍共十二人,步伐一致,面无表情,双眼空洞如死鱼,皮肤灰白似蜡。
他们不说话,也不左顾右盼,只是低着头,抬着棺材往前走。
每一步落下,地面竟不出声,仿佛踏在虚空之中。
金斗看得头皮炸裂,手心全是冷汗。
他知道——这不是活人!
这是阴兵借道!
民间传说,每逢战乱将至、大灾降临,阴间便会派出兵马,运送亡魂或将领灵柩归葬祖地,谓之“阴兵借道”。
凡人若撞见,轻则惊病数月,重则折寿三年,甚至被勾走魂魄,沦为随行鬼卒。
他曾听一位走江湖的老道士说过:“遇阴兵,切莫出声,不可直视,更不能照其面目,否则……会被记名。
”
而此刻,他手中那盏马灯,正明晃晃地照在最前一名士兵脸上!
那人原本木然前行,忽然脚步一顿。
缓缓转头。
一双黑洞般的眼睛,直勾勾盯住了金斗!
金斗浑身血液瞬间冻结!
他猛地扑灭马灯,缩进石碑后,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心跳如鼓,耳膜嗡嗡作响,只觉一股阴风贴着脸颊掠过,带着腐土与铁锈混合的气息。
片刻后,脚步声再度响起。
嗒、嗒、嗒……
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浓雾深处。
金斗瘫坐在地,裤子湿了一片,也不知是尿了还是冷汗浸透。
足足过了半炷香工夫,他才哆嗦着手掏出烟袋锅,想点根烟压惊,却发现火柴盒已被汗水泡烂。
他咬牙站起身,踉跄着往回跑。
这一夜,他发誓再也不走十里坡。
可事情,才刚刚开始。
三天后,村里接连死了三人。
先是村西王瘸子,早上被人发现吊死在自家门框上,舌头伸得老长,脖颈一圈紫痕,却无挣扎痕迹;接着是李寡妇,半夜尖叫着冲出屋子,说看见墙上有影子爬进来,第二天清晨被人发现死在床上,七窍流血,面容扭曲;最后是村塾先生,一向身子硬朗,竟在讲课中途突然抽搐倒地,口吐白沫,临死前只留下一句呓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棺材……回来了……”
金斗一听这话,当场脸色煞白。
他知道,那晚看到的,并非幻觉。
那口棺材,真的回来了。
更要命的是——它似乎……认得他。
因为就在当晚,他梦见自己站在乱葬岗中央,十二名清代士兵围着他,缓缓放下那口黑棺。
棺盖自动掀开,里面躺着的,赫然是他自己!
一张和他一模一样的脸,双目紧闭,嘴角却诡异地向上扬起。
醒来时,枕头上全是冷汗,而床头柜上的马灯,不知何时竟亮着,灯焰幽蓝,摇曳不定。
金斗终于明白:那晚他用灯光照了阴兵的脸,已犯下大忌。
如今对方循光而来,是要他偿命,或是……替死。
他必须找出真相。
为何这支阴兵会在今夜出现?那口棺材里究竟葬着何人?又为何偏偏选中他作为见证者?
他翻出家中珍藏多年的一本《鲁中异闻录》,那是他年轻时从一座塌陷古墓里捡来的残卷,纸页泛黄,字迹潦草,记载了不少地方奇谈。
其中一页写着:
>“清咸丰十一年,捻军犯鲁,官兵迎战于十里坡。
副将赵承业率绿营三百拒敌,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战后收尸,仅得二百八十八具,余十二人失踪,连同主将棺椁一同杳无踪迹。
传言其怨气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