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牢中忆史,典籍梳理(2/3)
策,除了博士官收藏的版本,民间的《尚书》几乎被烧光,到汉代才靠伏生口授流传下来。
自己现在能记起来的,大多是后世流传的版本,万一和秦代博士官藏的版本有差异,始皇会不会觉得他是在伪造?
冷汗顺着太阳穴往下流,浸湿了鬓角的头发。
秦风抬手擦了擦,指尖冰凉。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换了个思路——先从《诗经》入手。
《诗经》里的句子更通俗,很多是民间歌谣,或许更容易引起共鸣。
他想起《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宴饮宾客的诗,里面的“尊贤养士”之意,说不定能打动想招揽人才的始皇。
还有《国风?魏风?伐檀》,虽然是讽刺统治者的,但里面描写百姓劳作的场景很真实,能体现民情,始皇要治理天下,总不能不顾百姓的死活吧?
可转念一想,他又泄气了。
《诗经》里多有“怨刺”之作,始皇要是听出了不满,岂不是更生气?比如《大雅?民劳》里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虽然是劝诫君主的,但在多疑的始皇眼里,会不会被当成“谤讥朝政”?
“选哪篇好……”秦风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感觉自己像在走钢丝,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他想起老儒生说的“文脉不绝全看你”,心里忽然一沉——自己肩上扛的,不只是自己的命,还有那些被烧掉的典籍的希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这时,邻牢的老儒生忽然动了动,发出一阵轻微的咳嗽声。
秦风赶紧住了嘴,生怕打扰到他。
可老儒生却慢慢转了过来,借着微弱的灯光,秦风看到他浑浊的眼睛里带着几分清醒。
“后生,没睡?”老儒生的声音很轻,像怕被人听见。
“嗯,在想典籍的事。
”秦风也压低了声音,“有些地方记不太准,怕到时候出错。
”
老儒生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你还记得《尚书?禹贡》里,描写九州贡赋的部分吗?我年轻时学过,现在只记得‘海岱惟青州’,后面的全忘了。
”
秦风心里一动,这是老儒生在试探他!他赶紧回忆:“‘海岱惟青州。
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厥土白坟,海滨广斥。
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
厥贡盐絺,海物惟错。
岱畎丝、枲、铅、松、怪石。
莱夷作牧。
厥篚檿丝。
浮于汶,达于济。
’”这段他去年做“先秦地理与典籍关系”研究的时候专门梳理过,记得很清楚。
老儒生的眼睛亮了一下,声音里多了几分激动:“对!对!就是这个!‘潍、淄其道’——我当年跟先生学的时候,先生还说过,这是写青州的河流治理,可见上古就重视水利……”他说着说着,语气又沉了下去,“可惜啊,书没了,先生也被抓了……”
秦风听着心里发酸,忍不住问:“老丈,您的先生是……”
“是前博士官伏胜。
”老儒生的声音带着几分骄傲,又有几分悲凉,“先生当年藏了几卷《尚书》在墙壁里,本来想等风头过了再拿出来,可没等多久,就被人告发了,现在还不知道是死是活……”
伏胜!秦风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这个人!汉代流传的《尚书》,就是伏胜口授的!没想到自己居然能遇到伏胜的弟子,这简直是历史的巧合!
“老丈,您藏的这半片竹简……”秦风摸了摸怀里的残片,“是不是先生教您的那部分?”
老儒生点了点头,慢慢挪到牢门边,借着微弱的灯光,指了指自己的衣角:“这竹简,我藏在衣角的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