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了局(一)(1/3)
不等太阳升起,上京中的大部分人便知道,天地改换,日月倒悬了。
在霏霏细雨中,五城营、关山营、骁骑营中所有参与项知允政变之人,皆被收押归案。
按乐无涯的要求,参与政变的下级士卒不予追究,追责只到中级军官为止。
尽管自身难保,项知允还是为这些原本前途无量的中级军官们求了情,并一力作保,说他们只是受了自己胁迫。
彼时,项铮允许他干涉上京军权,他又是板上钉钉的太子,的确有这个权力。
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
成王败寇,古来之理,本来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是项家兄弟,也不是不能商量商量。
大学士解季同回家过了个端午节,回来之后,定睛一看,上司瘫了。
预备上位的准太子在蹲笆篱子。
放眼朝堂,唯有曾得项铮青眼的庆王项知节堪当大任。
国不可一日无君。
于是,他从善如流,和太监总管薛介、左都御史乐无涯联合推选庆王殿下暂总百官,权理庶务。
朝野上下,对此并无异议。
因为项知允那一番泣血控诉,不知怎的不胫而走,甚至成了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谈资:
准太子之所以放着现成的好日子不过,非要造反,是因为老皇帝信邪教信邪了心,竟妄想着把自己那个苍老的灵魂塞进年轻的准太子身体里去,去续他那千秋万代的基业。
因为太过离谱,反倒像是真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架不住老百姓爱听。
两相比较下,项知允虽说脱不了一个忤逆谋反的罪名,但实在疯得有理。
相比之下,项铮就疯得很不是东西了。
哪怕是秉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套的老顽固,最多批评几句项知允知道此事后只一味造反,未对君父尽劝谏之责,也便罢了。
多的话,说了他们自己都觉得亏心。
至于玛宁天母的传说,难免一并流落民间。
有心人妄图借此生事,想捞上一笔,却根本找不到任何与玛宁天母相关的教义。
心术不正的人想要平地起高楼,私造经卷,刚起了个头,便被乐无涯重新整顿过的长门卫连根拔起。
一干新兴邪教头子,都被抓去开发澹州了。
这是后话,暂时不提。
好在老百姓也不是傻子。
皇上他老人家信的教,按理说高低能算个国教。
可他信得偷偷摸摸,还要抢自己亲生儿子的身体,这信的能是什么好东西?
他富贵已极,不还是把自己信成了个病秧子么?也没见有什么好下场啊。
再说了,这个邪神的精髓,是让信的人先去死一死,死了就能投胎了。
老百姓们虽然爱烧香拜佛,但断没有把自己活活信死的道理。
鉴于外界物议如沸,朝野上下的统一意见是:皇上他老人家太丢人了,咱们谈下一话题吧。
因此,项知节的上位,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总不能让谋反失败的惠王登临大宝吧。
那不成了鼓励谋反了么?
根基立住了,那么接下来,便是巩固权位了。
吏部尚书蒲瑎,因女儿在谋反当日组织饮宴,扣留官员,与五皇子谋反之事有涉,受牵连去职,吏部侍郎李准成功继任,宣誓从此效忠庆王。
而押宝惠王、指望他飞黄腾达后自己好得个从龙之功的兵部鞠尚书,也顺利地滚蛋了。
裴鸣岐走马上任,执掌兵部。
这场历时仅一个时辰的政变,以最小的代价尘埃落定。
当然,项铮那个垮掉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