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融合记忆,洞悉危局(1/3)
第三章:融合记忆,洞悉危局
洞穴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气味——血腥、汗臭、草药和霉菌混合在一起,构成绝望的气息。
火把的光晕在岩壁上投下摇曳的影子,将一张张麻木或痛苦的脸映照得如同鬼魅。
伤兵的呻吟声、士卒粗重的喘息声,以及兵器偶尔碰撞岩石的轻响,是这里唯一的主旋律。
方腊靠坐在冰冷的石壁上,双眼紧闭,仿佛与周遭的混乱隔绝开来。
胸口的箭伤仍在隐隐作痛,每一次呼吸都牵扯着撕裂般的痛楚。
但这具身体的痛苦,远不及他此刻意识深处正在经历的风暴。
两个灵魂的记忆,如同两条奔腾的大河,在他的识海中激烈碰撞、交融。
属于的记忆炽热而鲜活,带着江南水乡的湿润和硝烟战火的灼热:
他见了青溪县自家漆园中,那些被标记要运往京师的奇石异木,以及官吏如狼似虎的催逼。
乡邻们敢怒不敢言的眼神,如同针尖刺在他的心上。
他到在帮源洞歃血为盟的那个夜晚,与一众兄弟焚香告天,立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时的万丈豪情。
刀锋划过掌心,鲜血滴入酒碗,众人一饮而尽的灼热与壮烈,至今仍在血脉中奔涌。
他着一场场势如破竹的攻城掠地。
义军所到之处,官兵望风披靡,曾经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跪地求饶,受苦的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迎。
那种打破旧秩序、为民请命的痛快,令人心潮澎湃。
然而,记忆的色调很快变得灰暗、沉重,如同被浓雾笼罩:
战略上的短视暴露无遗。
攻占州县后,往往劫掠府库便继续流动作战,如同蝗虫过境,未能有效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和行政管理体系。
军队始终是无根之萍,胜则聚,败则散,无法形成持续的战斗力。
组织的松散弊端日益凸显。
各部头领多来自不同山寨、地域,拥兵自重,号令难行。
除了核心的明教信徒,大量收编的流民、降卒缺乏有效的整训和思想统一,更像是一群庞大的乌合之众,难以如臂使指。
人才的匮乏成为致命短板。
军中不乏庞万春、司行方、石宝这等勇冠三军的猛将,战场上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却极度缺乏具备战略眼光、能统筹全局、善于治理地方的文士与帅才。
决策往往依赖于他个人和少数核心将领的意气与经验,充满了随意性和冒险性。
敌人的强大与狡猾更让他屡屡受挫。
童贯率领的朝廷禁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而宋江及其麾下梁山人马的出现,更是噩梦。
他们熟悉绿林套路,诡计多端,分化瓦解、设伏偷袭,无所不用其极。
义军在战略和战术上逐渐陷入全面被动,从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直至如今被困死在这帮源洞中。
最后,是记忆中最深刻的痛楚——突围失败,大将接连陨落,身边亲信一个个倒下,信任的部下眼神闪烁,以及那支不知从何处射来的冷箭,穿透胸膛时的冰冷与生命流逝的无力感......
这些记忆,带着强烈的情感冲击——愤怒、不甘、悲恸、被背叛的刺痛,如同滔天巨浪,试图将方腊(方杰)的意识拖入绝望的深渊。
这具身体的本能反应是暴怒,是疯狂,是想要毁灭一切,然后悲壮地死去。
但此刻,主导这具身体的,是来自千年之后,经历过信息爆